李斌老师最近的精神状态,非常值得关心。
一句“如果按照大家公布的订单数,都有1亿了”,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直接把整个车圈的底裤都给扒了。讲真,这已经不是皇帝的新衣了,这简直是皇帝在裸体走秀,周围的吃瓜群众不仅要假装他穿着衣服,还得夸他品味好、面料高级。
1亿订单什么概念?意味着全中国平均每14个人,就要订一台新车。上到99,下到刚会走,人均都是潜在车主。三体人看了都得连夜升级水滴,生怕地球人靠下订单的气势把三体舰队给撑爆了。
所以,不装了,摊牌了。当下的车圈,卖的不是车,是PPT仙术;比的不是产品力,是Excel表格的函数技巧。所有发布会上那些“1小时破万”、“72小时破10万”的战报,你都可以当成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或者说,一种新时代的“订单修仙”。
小订一万,叫“筑基成功”;大定破五万,是“金丹已成”;发布会当晚号称锁单十万,那妥妥就是“元婴出窍,大道可期”。至于那些动不动就几十万订单的,恭喜,你已经渡劫飞升,位列仙班了。
魔幻不魔幻?更魔幻的是,这场“修仙”大戏,所有人都知道是假的,但所有人都得配合演出。为什么?
因为在当下的汽车市场,竞争法则早就变了。这不是温良恭俭让的存量竞争,这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是掀桌子式的自爆袭击。大家玩的不是商业,是“道诡异仙”,每个人都修炼着能让自己看起来更强的诡异功法,哪怕代价是走火入魔。
你想想这个场景:隔壁老王家的新车,配置跟你差不多,价格也咬得很死,但他开局直接一个“72小时订单破10万”的大招甩你脸上。这时候你怎么办?你老老实实公布自己真实的3756台订单?
不行。在消费者眼里,你就是那个没人要的“菜狗”。在投资人眼里,你就是那个马上要被市场淘汰的“废物”。你的经销商会心态爆炸,你的员工会军心涣散,你的供应商会开始考虑是不是要催你结款了。
所以你唯一的选择是什么?是跟。
你不仅要跟,你还要加大力度,他10万,你就得喊15万,还得加个定语“仅用了24小时”。这就是一场典型的囚徒困境,只不过奖品是生存,惩罚是死亡。最好的防守不是防守,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所以,各种骚操作就来了。
什么叫“小订”?说白了,就是一种“可退款的关注”。跟你花9块9买个视频网站会员体验卡,本质上没区别。我作为一个中年人,看多了这种花里胡哨的。我前两天点个外卖,商家都说自己月销9999+,结果送来的凉皮都馊了。一个道理。这种小订,与其说是订单,不如说是一种品牌方花钱请你给个面子的“互动数据”,转化率能有10%,那都得是祖上积德。
还有更野的,叫“零公里二手车”。车还没到你手上,保险已经给你买好了,名字还不是你的。这操作骚不骚?就问你怕不怕?你以为你买的是一手新车,结果一提车就成了“准二手车主”。这已经不是商业问题了,这是魔术,大卫科波菲尔看了都得给你点个赞。
至于员工自掏腰包刷大定,那更是典中典。把卖车搞成了传销式的内部考核,用“兄弟们,这单我先冲了,你们随意”的悲壮,来换取一张给资本市场看的漂亮战报。这已经不是做生意了,这是在燃烧自己,照亮老板的股价。太阳看了都得一个趔趄,直呼内行。
写到这里,我感觉自己就像个在大型演唱会上,专门负责指出哪些歌手在假唱的讨厌鬼。
但有意思的是,开始有“掀桌子”的掀桌子了。有些车企突然开窍了,悟了,觉得这么“修仙”下去不是办法。比如MG直接在交付仪式上打开后台系统,给你看真实数据;魏牌高山那个几千台的订单,在一众“神仙”里,简直朴素得像个误入片场的路人甲。
讲真,这本身是不是也是一种更高级的营销表演?我不好说。但在一个充满谎言的房间里,那个说真话的人,要么是傻子,要么是真正的聪明人。他们赌的是,当泡沫大到一定程度,总有破裂的一天,而他们想成为那个手握钢针的人。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信息不对称正在被打破。
过去,车企可以靠渠道和信息壁垒,把消费者玩弄于股掌之间。现在是什么时代?是社交媒体时代。一个车主的使用体验,可以在一天之内传遍全网。一个车机Bug的吐槽视频,播放量可能比你开发布会还高。
所以,真正决定一辆车生死的,不再是发布会上的订单数,而是交付之后,成千上万个车主,在最混乱、最不讲理的现实场景里,开出来的真实体验。
我一直有个暴论:自动驾驶技术的终极考验,不在于跑赢了多少个GTR,而在于能不能在早高峰的菜市场门口,跟一群不讲武德的“老头乐”极限拉扯。只要大爷躺得快,你的激光雷达再多,算法再牛,责任直接就定给你了。这才是技术的真相,是实验室参数无法定义的“中国特色路况玄学”。
同样的,一个品牌的价值,最终也不取决于它刷了多少单,而取决于它的“品牌玄学”够不够硬。
你看奔驰,它需要公布订单吗?不需要。买奔驰的人,买的就不是那堆钢铁,买的是那个三叉星徽带来的社交价值。你看特斯拉,它需要玩小订游戏吗?也不需要。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马斯克的每一个“发疯”行为,在他们看来都是“天神下凡”。这简直就是诈骗!但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面对这场订单数字的“军备竞赛”,该怎么办?
很简单,放弃幻想,回归常识。
别去看那些发布会上的数字,它们比偶像剧的剧情还假。你要看什么?看每个月真实的上险量,那是交了钱、上了保险、真金白银的交易。你要看什么?看车主论坛和社交媒体上,那些不带货的真实车主是怎么骂的,又是怎么夸的。你要看什么?看你家小区停车场里,什么车越来越多了。
这些比任何华丽的战报都来得真实。
说到底,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汽车行业的竞争,终究是一场拼技术、拼产品、拼服务、拼成本控制的马拉松,而不是一场比谁嗓门大的百米冲刺。靠“订单注水”这种压缩毛巾一样的手段,或许能骗来一时的关注和投资,但当消费者越来越清醒,监管越来越严格,这种自欺欺人的游戏,还能玩多久?
当然,对于那些真正信仰某个品牌的用户来说,这些数据重要吗?
不重要。
人家买的是信仰,是图腾,是“我不在乎你骗不骗我,我就是爱你”的终极选择。
这种事,你没法讲道理。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