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车在华大溃败!三菱退出,下一个会是谁?

谁能想到,曾经给中国自主品牌装上“心脏”的发动机教父,如今连自己的心跳都难以维持。 2025年7月,三菱汽车退出中国,结束了四十年的在华征程。

日系车在华大溃败!三菱退出,下一个会是谁?-有驾

让人唏嘘的是,其最后一座发动机厂更名为“沈阳国擎动力”,广汽三菱长沙工厂被广汽埃安以1元的象征价格接盘。 这个曾经的“日系车一哥”,巅峰时期发动机份额占据国产车型的30%以上,整车年销超14万辆,如今落得全面退场的结局。

三菱在中国的故事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

最初通过发动机技术合作打开市场大门。 沈阳航天三菱和东安三菱的发动机,曾为长城、比亚迪、奇瑞等众多自主品牌提供“心脏”,堪称国产车的“发动机教父”。

2006年,三菱与广汽集团成立广汽三菱,推出帕杰罗、欧蓝德、劲炫等车型。 2018年,广汽三菱迎来高光时刻,年销量达到14.4万辆,其中欧蓝德年销10.56万辆。

从2019年开始,广汽三菱销量断崖式下滑:2019年13.3万辆,2020年7.5万辆,2021年6.6万辆,2022年仅剩3.36万辆。 到2023年3月,广汽三菱已资不抵债,净资产为-14.14亿元。 同年10月,三菱宣布终止在华整车生产。

日系车在华大溃败!三菱退出,下一个会是谁?-有驾

2024年7月,广汽埃安正式接手其长沙工厂。 2025年7月,三菱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的合资合作,发动机业务关闭,退出中国市场。

三菱的溃败

首先源于其电动化转型的迟缓。 当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飞速发展,2024年渗透率已超40%时,三菱在电动化领域布局严重滞后。 其首款纯电车型阿图柯推出时间晚,且被广泛认为是广汽埃安V的换标车,缺乏竞争力。

过去六年,三菱未推出真正意义上的全新车型。 相比之下,中国本土品牌如比亚迪,在2023年新能源车销量已突破186万辆。

产品迭代停滞也是致命伤

三菱的车机系统交互逻辑陈旧,2023款欧蓝德中控屏尺寸仅7英寸,远低于行业12.3英寸的标配。 主力车型欧蓝德长期沿用老平台,技术更新缓慢。 中国品牌如吉利、长城,已通过自主研发摆脱对外部发动机技术的依赖。

日系车在华大溃败!三菱退出,下一个会是谁?-有驾

质量信任危机同样重创了三菱品牌

2000年的“召回门”隐瞒帕杰罗制动缺陷,导致多起伤亡事故;2016年“油耗造假”事件,50万辆欧蓝德被召回。

2013至2022年间,三菱在华进行了23次大规模召回,制动系统故障率超行业均值3倍。 J.D. Power 2022年中国车辆可靠性研究显示,三菱排名第28位,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战略定位与联盟内耗问题同样突出

三菱作为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一员,长期处于边缘地位,联盟内部矛盾频发导致研发资金被冻结,直接影响其在华战略实施。

三菱曾是中国市场重要的技术输出者,当其从供应商转向整车制造,与昔日客户如长城、比亚迪形成竞争时,便逐步失去合作伙伴,也未能建立起强大的整车竞争力。

日系车在华大溃败!三菱退出,下一个会是谁?-有驾

三菱的退场也是日系品牌在华整体困境的缩影

此前,铃木已退出中国市场;2024年,丰田、本田、日产的在华销量均呈下滑趋势,斯巴鲁销量同比“腰斩”。 2023年,日系车在华市场份额大幅下滑,三菱仅剩0.2%。 6月日系主流合资品牌零售份额降至12%,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3年中国自主品牌市占率突破55%,在新能源领域已实现技术反超。

三菱的失败,折射出中国汽车市场的深刻变革。 当中国车企的年研发投入突破200亿元,没有足够技术储备和快速反应能力的品牌,难免在激烈的竞争中掉队。

三菱曾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老师傅”,当“学生”们已然超越并重新制定游戏规则时,固守旧地图的“老师傅”,终被新大陆遗忘。

日系车在华大溃败!三菱退出,下一个会是谁?-有驾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