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SU7车主的手机都弹出一条通知。
不是系统升级。
是召回。
很多人一看“召回”两个字,脑子直接炸了。
群里开始传,是不是车子要散架了。
有人截图发朋友圈,配文“第一天提车,第二天召回”。
还有人说,小米造车果然就是画大饼,刚交货就出问题。
可你有没有算过账。
这次召回116887辆车。
听着吓人。
但2024年全国汽车召回总数是1123.7万辆。
它只占1%都不到。
更关键的是。
这趟召回不用去4S店。
你睡个午觉,或者吃顿饭回来。
车自己就升级完了。
OTA远程搞定了。
我就亲自试过。
那天中午我在公司楼下停车,收到提示说正在升级辅助驾驶系统。
我也没管,下午上车发现界面多了个“极端场景优化”的说明。
点进去原来是雨天识别更准了,施工路段也能更好判断车道线。
全程我没动一下。
你说这算啥大事。
跟手机更新个微信有啥区别。
可偏偏这事在网上吵翻了天。
问题出在哪。
是大家对“L2辅助驾驶”根本不懂。
以为开了辅助驾驶就能放手睡觉。
其实L2就像刚拿驾照的新手司机。
能跟着前车走,能保持在车道里。
但突然窜出来个小孩,或者前车掉个箱子,它不一定刹得住。
我朋友老李就遇到过这种事。
他在高速上开SU7,前面一辆货车突然甩下一个纸箱。
系统没反应。
他一脚踩死刹车才躲开。
事后他打电话投诉,客服说这种情况属于“非标准工况”,建议驾驶员随时准备接管。
这就是所谓的“极端场景应对不足”。
不是系统傻。
是现实太复杂。
摄像头误判广告牌为障碍物,夜间反光当成车道线……这些情况都可能发生。
小米这次升级,就是让系统在这种边缘情况下更聪明一点。
改几行代码的事。
行业里谁不这么干。
特斯拉去年因为一个转向灯bug召回两万多辆。
Rivian因为高速变道逻辑有问题,召回两万四。
连Waymo那种全自动驾驶公司,都因为软件冲突召回过车队。
智能驾驶还在学走路。
哪有不摔跤的道理。
真正不一样的是方式。
以前燃油车召回,那叫一个麻烦。
得拆零件,换保险丝,人工一小时一小时算钱。
车企心疼成本,能拖就拖。
现在新能源车,90%的软件问题都能空中升级解决。
国家数据说了,2024年新能源召回449.1万辆,好多都是静悄悄OTA完事。
小米这次主动出手,反而是好事。
现在全国一半以上的召回,还是靠监管部门逼出来的。
企业自己发现问题、主动上报的,反而少见。
小米敢发这个通知,说明他们真把用户安全当回事。
但它倒霉就倒霉在,是个互联网品牌。
从小米手机开始,雷军就玩社群、玩直播、玩粉丝经济。
发布会搞得像春晚,米粉嗷嗷叫。
这套打法让小米汽车一出生就万人追捧。
但也等于把自己架在火上烤。
我邻居小王,买了SU7后天天发抖音。
结果召回消息一出,评论区全是冷嘲热讽。“网红车果然不行”“营销大于产品”。
他就气得删账号了。
我说你至于吗,他说不是生气召回,是受不了那种“你早该塌房”的语气。
这感觉我懂。
就像当年特斯拉被骂“刹车失灵”。
其实多数事故是司机误操作。
可只要出事,网上全是视频剪辑、情绪输出。
最后虽然法院判特斯拉赢,但名声今年初他们在北欧销量掉了四成。
不是车不好,是舆论先把人吓跑了。
互联网就是这样。
你红的时候,全世界给你鼓掌。
你打个喷嚏,马上有人说你要感冒住院。
传统车企召回,顶多在财经新闻角落露个脸。
小米一动,热搜直接第一。
而且数据显示,同样的问题,互联网品牌挨骂的程度是传统的三倍。
这不是公平不公平的问题。
是你选择了流量这条路,就得承受它的反噬。
但我倒觉得,这事也能反过来想。
智能汽车本来就是四个轮子的电脑。
系统更新本该像手机一样平常。
你现在用的微信,一个月更新三四次都不奇怪。
为什么车就不能常修常新。
关键是沟通。
小米有两千多万粉丝社区。
完全可以在App里放个小视频,工程师出镜讲讲:
“我们发现下雨天摄像头容易误判,现在加了个去雾算法。”
比冷冰冰的通知强一百倍。
我认为。
消费者怕的从来不是问题本身。
而是被蒙在鼓里。
你坦荡承认,快速解决,大家反而佩服你实在。
藏着掖着,最后被人扒出来,才真是崩盘。
整个行业都在过这一关。
2024年这么多新能源车召回,恰恰说明技术在跑。
就像十几年前智能手机刚出来,三天两头死机重启。
现在呢,流畅得很。
智能驾驶也得经历这个过程。
每一条真实路况数据,都是训练AI的养料。
这次小米的事,像一面镜子。
照出了用户的焦虑。
照出了品牌的难处。
也照出了技术成长的真实路径。
对我个人来说。
我不指望一辆车完美无缺。
我只希望厂家出了问题,别装没事人。
能第一时间告诉我发生了什么,怎么解决,以后怎么避免。
小米这一步迈出去了。
虽然动静大,但方向是对的。
如果能把每次升级都变成一次和用户的对话。
那舆论就不只是刀子。
还能磨出更锋利的产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