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广汽本田正式收购并解散了扎根广州27年的东风本田发动机公司。
这家曾为雅阁、皓影提供“心脏”的合资企业退出历史舞台,为广汽本田与东风本田的合资续约扫清了障碍。 广本合资期仅剩3年(2028年到期),东本还有18年(2043年到期),这场牵扯中日三方的博弈中,有人甩掉包袱,有人赢得独立,本田的混动豪赌才刚刚开始。
东风本田发动机公司的终结
东风本田发动机公司成立于1998年,由东风汽车与本田对等持股,专为广汽本田生产发动机及零部件。 其工厂紧邻广汽本田黄埔总部,27年来累计供应超百万台发动机,支撑了雅阁、皓影等核心车型的国产化。
2024年9月,媒体首次披露该公司将转移至广汽本田;2025年3月,其产能已从52万台/年减半至26万台;同年7月,广汽本田完成收购并宣布解散该企业。 至此,广汽本田摆脱对东本发动机的依赖,成为具备完整生产链的独立合资公司。
本田的销量困局与产能收缩
本田在中国市场正经历断崖式下滑。 2024年全年销量仅85万辆,同比暴跌33%,9年来首次跌破百万辆;2025年上半年销量继续恶化,仅售出31.5万辆,同比再跌24.2%。 其中广汽本田上半年销量15.5万辆,不足巅峰期单月水平。
产能过剩成为致命伤。 本田在华总产能曾达149万辆,2025年利用率不足60%。 东风本田已关闭武汉工厂部分燃油车生产线,广汽本田第三工厂(原规划24万辆产能)转向小型车生产。 两家合资公司均从双班生产改为单班制,员工优化持续进行。
续约僵局的核心矛盾
广汽本田合资合约2028年到期,东风本田至2043年,但双方续约谈判拖延超两年。 分歧焦点集中于三点:
发动机公司处置:东风不愿放弃发动机利润,广汽要求整合资源;
电动化路线:本田坚持混动优先(成本降30%),中方要求提速纯电;
全球车型本土化:第11代雅阁未引进本田最新油电混动系统,仅推燃油版和“中国特供”插混版,引发市场质疑。
东风本田发动机公司的解散成为破局关键。 广汽获得生产自主权,东风甩掉亏损包袱专注武汉基地,本田统一了动力总成控制权。
三方战略调整的硬数据
广汽集团:投入改造黄埔工厂,承接发动机生产线。 2025年产能提升至77万辆,为思域姊妹车型等新项目铺路。
东风汽车:终止发动机业务后,加速推进自主电动品牌“灵悉”,首款轿车灵悉L将于2025年9月上市。
本田汽车:2024年5月发布新战略,将2030年纯电车销量目标下调,混动车型升至13款(2027-2030年),全球混动销量目标提高至220万辆。 2027年起所有新车启用“烨”系列同款新LOGO。
合资车企的集体变局
本田并非孤例。 2022年华晨宝马成为股比放开后首家外资控股车企,宝马持股升至75%;2024年起亚增资悦达起亚,外方主导权扩大;Stellantis集团谋求将广汽菲克股比提至75%。
大众系已提前布局:一汽大众合资期延至2032年,上汽大众延至2028年,技术合作升级为联合研发。
产业链的残酷洗牌
发动机公司的解散影响超2000名员工安置,广汽本田采取“转岗+补偿”方案。 深远冲击在于供应链:
本田系发动机零部件订单减少50%,广州本土供应商转向埃安、小鹏等新势力;
东风本田武汉工厂周边配套商裁员30%,部分转型出口零部件加工。
出口成为产能救命稻草。 广汽本田奥德赛返销日本,东风本田CR-V出口欧洲,2025年上半年合计出口3.2万辆,仍不足总产能的5%。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