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势力鏖战新高地拼速度,更拼内功
现在不少人都觉得智能电动车很卷,我更想说,卷的不只是销量,还有企业的底气和未来的布局,才是的胜负。大家都眼见着理想、小鹏、蔚来、零跑甚至小米轮番上台,财报里有人欢喜有人愁,其实折射出一个很现实的规律,就是只靠“快进”已经不够,谁能在风口中扛住压力,谁才能离胜利再近一步,我今天想说,车圈比拼,真正分水岭,其实是内核实力。
理想汽车这季让人蛮意外,连续11个季度赚钱的纪录就这么断了,然后营收也大降,加上召回、产量下滑,整体毛利直接掉到16.3%,车辆毛利只有15.5%,对比去年20.9%,落差很明显。不只是数字难交付也暴跌,三季度刚九万多辆,跟去年比暴跌39%,市场被竞争对手蚕食特别快,比如问界、比亚迪、小鹏,三家都盯着30-50万这个最卷的家庭SUV区间。再看理想的新品,i8和i6说订单十万多,听着还不错,不过能转化成实际交付,谁都说不准,然后它预计全年交付同样要跌20%,不进则退,慢进还是退,这就是裸露的现实。
可是,接着看小鹏,表现就完全不同了。三季度,营收首次突破200亿,同比增长翻番,亏损大幅收窄,净亏从去年18.1亿变成现在只有3.8亿,感觉盈利就差一步。交付也快,十一万辆,涨了149%,刷新纪录。关键是毛利很有看点,20.1%,不但比去年高,比特斯拉和比亚迪都高,所以这不是偶然,是实力。服务及其他业务也爆发了,毛利74.6%,得益于跟大众集团深度合作,今年三季度技术服务赚了23.3亿。海外同样值得关注,九月份海外月销破五千,同比涨79%,前三季度累计近三万台,增长超125%。小鹏在丹麦、挪威等十国,成了中国新势力销量第一,新开的奥地利工厂也下线量产,欧洲研发中心布局到位,“In Europe,With Europe”的战略路线走得很果断,这种多线并举,比单靠一个赛道更可持续。
蔚来这季也很有意思。收入217.9亿创历史新高,亏损也在大幅收窄,李斌很有底气,说有望四季度实现盈利,2026年目标是全年盈利。信心不仅靠话术,核心交付量八万七,同比增长41%,接下去还要冲12万,最高增幅有72%。毛利也走高,整车毛利14.7%,刷新三年新高,主力车型毛利率都在15-20%之间,可以打持久战。蔚来很注重用户持续运营,比如新车型上市节奏稳,社区服务细致,然后和科技、能源、出行融合更深,这些没写进报表里的软实力,增强了用户黏性,带来了第二曲线。所以蔚来的稳,是多重护城河带来的。
再说零跑,这一季已连续盈利,净利润1.5亿,前九个月也接近两亿,交付量十八万多,蝉联销量榜第一。今年50万台目标一举完成,明年力争百万,这种速度外界很惊讶。坦率说,不出圈没声音可惜,但这种靠稳定、大基数冲业绩,看似很“笨”,其实风险小抗打击能力也强。零跑家底厚,研发投入稳,产品节奏扎实,适合细水长流。这种中间派打法,在整个新势力中很有存在感。
不能不关注小米。第三季度其智能电动汽车及AI创新业务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利润达7亿,然后交付也不错,十万八千多台,价格还从25万多上涨到26万。超级工厂才投产不久,已经下线五十万辆,产能释放快,而这对于“后来者”小米来说,含金量很高。
全球汽车市场变化比国内更快。以美国Rivian为例,这两年虽然销量增长快,但始终没盈利,发布新车型也压力山大,所以烧钱、治亏两手都得硬。欧洲老牌巨头也没闲着,大众、奔驰等一边投资新势力,一边技术转型,比如大众和小鹏合作就很典型,用中国的创新敏捷,来弥补欧洲巨头的大象转身慢。从日本方向丰田强调混动+氢能,小步快跑,要么主攻耐久场景,要么守住利润高地。这些例子都证明,只有打磨内部实力和生态能力,未来才更有确定性。
归根结底,现在比拼已远不止于谁跑得快,而是谁有足够韧性、创新、资本和协同能力,到了深水区,拼的是企业基本盘。谁能带来持续的技术突破,谁能真正做服务和生态,谁又能融入全球市场,本地化兼顾,未来才属于谁。大家看今天的冠军,明天可能就掉队。我想问一句,车圈下一个赢家,会是谁,什么样的内功,才能成为穿越周期的底层竞争力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