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吧,一场科技大戏要开场,舞台还得在汽车圈。这不,追觅汽车横空出世,刚发布了自家首款车型,颜值一亮相就让网友直呼“比小米SU7还帅气”,还被调侃长得像“布加迪”。这事看着挺有意思,大家都在追问:到底是汽车界的又一场瞎折腾,还是真能把电动车玩出新花样?咱们就一起来掰扯掰扯,看看这车和这事,到底有啥门道。
首先你说这年头,电动汽车卷得跟啥似的,小米、理想、特斯拉就不说了,谁还没点爆款流量密码、谁还不好好堆点黑科技,全世界都抢着造电动车,这个盘子当然香。追觅汽车来了,上来就是“全球首创7项专利”,又是什么“无B柱对开门”、什么“高强度航天钢”、还敢拿大扭矩当卖点,噱头摆得齐齐整整。这背后到底在拼什么?造一辆车,不就开得动拉得多,看着顺眼,安全价格还别离谱么,现在是哪个点让大家不满足了,还得这么折腾呢?
有人说,电动车到了今天,核心已经不再纯粹是“环保”或者“省钱”,而是怎么把车开成自家客厅,颜值卷成艺术品,然后性能拉爆朋友圈。你看追觅汽车这么设计,一上来就把B柱给做没了。你说,B柱老祖宗传下来的,汽车安全的一根大腿,几十年都没人敢彻底干掉,这下追觅敢“视若无物”?敢玩,对开门,敢于创新,这到底是脑洞清奇,还是作死试错?其实很多时候,所有的创新都绕不开一个字:面子。没错,就是图新鲜、图好看、图个与众不同。很多人买车不是刚需,就是猎奇。
这几年“造型主义”成了新一轮卖点。车门会飞的,车灯能跳舞的,中控屏搞成电影院的,随便一提都能让沙雕网友嗨两天。追觅这回玩大了,B柱消失,门一推两边开,视觉冲击当然强;再一看高强度材料,全身钢筋铁骨,安全感看似又回来了。可问题来了:车是拿来看的吗?天天晒朋友圈谁得瑟得过?上下班堵在二环,实际你坐这车和坐个五菱有啥本质不同?我不和你吹牛,真有那种早高峰在大马路上拿大脚板儿对着电门,使劲轰个1.8秒零百加速的主儿吗?
再说性能,官方吹得震天响,什么“风阻系数0.185”、“扭转刚度45000Nm/deg”,数据冲到天花板。普通人一听数据直呼牛逼,但很多人其实根本不懂,风阻系数是啥概念,这种数字跟自个买菜、接孩子、周末兜风究竟有多大关系?有时候我也纳闷,咱们就这道路、就这堵车,真需要一辆零百1.8秒的家用车吗?什么叫家庭性能过剩,这就是典型代表。不是说技术没用,关键在于,新技术是不是能真切改善你我开车的实际体验。你说当年老百姓买桑塔纳、捷达,谁在乎你零百加速几秒?最多关心油耗省点、保养简单、刹车得靠谱,坏毛病别太多。这些“飞天遁地”的高性能参数,真就是新消费主义下的想象力狂欢。
动力系统、超级BOOST模式又能瞬间提升30%动力,全系冷媒直冷,轮端扭矩吓死人。听着过瘾,也可能真有点用,比如你飚高速、你漂移玩车,但日常呢?你看咱们身边那些开高性能车的,有几个不是慢悠悠开着,深怕哪天飚上新闻头条?说到底,性能堆到天花板,更多还是“我炫我自己”,体验的大多是满足感和新鲜感。这东西,没错,是进步。但也没必要神话,用第二辆以后的眼光看待,否则被噱头架着跑,钱包迟早吃不消。
当然,再怎么吐槽,还是得承认,现在的新能源造车厂商,脑洞确实大开,科技感、未来感实在拉满。追觅这台车,内饰、外观确实挺拉风的,官方内称“追觅-布加迪”。玩大了,明明是个创新级国产车,偏偏就要扒拉上超跑品牌的名头,这背后是不是抓住年轻人那点爱冒险、爱出风头的心理?前几年国产车还学兰博基尼,现在是布加迪都敢当个梗。谁年轻时没做点暴富、开超跑的春秋大梦?品牌叙事,其实说穿了,就是给梦想买单。
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你想追觅敢攻城略地搅局新能源市场,说明市场还是“做大的蛋糕”。刚需不是全靠老人摇号换车、年轻人上下班,更多的是满足对汽车的第二层想象:要有范儿,要酷炫。小米SU7之前已经靠好看和“追星经济”火出圈,追觅就得拼更极致的“科幻感”,要和传统电车彻底区别。车圈的新势力,说白了就是一帮敢想的,有钱的,有流量的,有一股“老子非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狠劲。谁说车企若无其事地推一款中庸产品,能引爆微博知乎抖音,那还是低估了中国市场对“新东西”的渴望。
但说白了,这一切归根结底问的是,你出两三十万买这车,到底想要的是啥?追觅是不是有实力把自己的实验车量产?老百姓会不会为一个“拆了B柱”的车买单?超快的加速和高科技材料带来的不是“更好开”,而是更复杂的售后、更贵的维修、更多的不确定风险?你别不信,科技进步最大的问题不是造不出来,而是老百姓实用的时候得掂量后果。
而且啊,造车这行当,沸腾起来容易,沉下心做难。纸上谈兵数字堆得再好看,真正上了市场,可靠性、品控、售后、二手保值才是硬标准。如果是一家有理想有创新精神的新势力,最后只是沦为圈地炒作、短平快的资本游戏,最后吃亏的只能是消费者。每个小众豪华品牌、每一个奇葩设计,能坚持三年五载不消失,已经算很了不起。更别说拼成长期巨头,大浪淘沙之后,能干掉老牌外资车的,还没见几个。
CES展亮相当然拉风,第一批预定当然抢手,但等第一年过去,第二年还拿什么续命?高端市场注定是小众比拼技术力厚度,大多数消费者买车终究要回归皮实、耐用、性价比。敢开天窗做设计当然有魄力,接下来比拼的是产品迭代速度、供应链整合和服务水平。中国造车,早就不是只看参数、数据、颜值的岁月了,吹爆容易、做成难。
回头看这些疯狂创新的背后,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不管他们吹得如何天花乱坠,最终还是得问自己,买这车到底图什么?图一时的回头率,还是图一辈子的安心?真正意义上的“变革”,永远不能脱离用户需求。技术可以酷、可以新、可以贵,关键是它要对你有用。天天盯着网上“谁更快谁更美”的排名,不如接地气一点:对你个人来说,这辆车会改善你的生活,还是只让你成了科技试验田?
一句话总结吧:现在的汽车,科技变得越来越像装饰品,样子越来越像玩具。大家捧着新款,盯着黑科技,转头还是在地铁挤成沙丁鱼。创新无罪,折腾有理,但记住,别让自己总是在别人设计好的消费陷阱里,反复追赶下一个“布加迪”。潮水退去,留下的还是那批懂车、爱车、用车、耐住性子的玩家。
最后我想问问,看完这些新玩意儿,你真的会心动下单,还是乐呵着围观?你家里的车,真的需要这么多高科技和极限参数吗?还是说,大家其实只是享受了一轮又一轮的“看热闹不嫌事大”?科技打造出来的“追觅-布加迪”,到底多牛,还得马路上见!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