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包头空气里飘着槐花香,建设路两旁的杨树叶子沙沙响,冷不丁被"滴滴"的接单声打断。开网约车的老张把啃了一半的包子往杯架里一塞:"这些跑马拉松的比我家闹钟还准时!"
这话可没说错。三千多辆网约车加上五千多出租车,这几天就跟撒了欢的野马似的。有个黑皮肤的外国哥们举着手机翻译软件比划:"去草原,要能看见蒙古包的门!"司机老王呲牙一乐,方向盘往右一抡:"您就瞧好吧,这条路我闭着眼都能摸到补水站!"
跑马拉松的高手们早就暗搓搓较上劲了。建设路那八车道的柏油路,被他们拿运动手表量了个遍。有个埃塞俄比亚来的大高个,拿着个像温度计似的玩意儿在昆都仑桥上来回转悠,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桥底下找钥匙呢。其实人家心里门儿清,哪段上坡该加速,哪个弯道风大要收着劲儿,早算得明明白白。
要说最热闹的,还得数周六晚上的无人机表演。钢铁大街上乌泱泱全是人,网约车顶灯连成串,活像流动的星星河。李师傅刚把客人送到奥体中心看灯光秀,手机又"叮咚"响起来:"好家伙,这订单跟下饺子似的,刚接完一个又蹦出来仨!"
等到周日下晌解封的时候,文旅局的人嘴都咧到耳根子了。五当召、春坤山这些景点门口,出租车排得比春运火车站还长。司机老马的车载对讲机里,景区工作人员扯着嗓子嚎:"再来二十辆空车!我们这儿游客把大门堵成铁桶啦!"要说这些司机师傅也是能耐,愣是把商务车后排塞进五个壮汉,顺带还帮人家抱着婴儿车。
跑友们手上的运动手环还没传完数据,城里的买卖早就火起来了。酒店前台姑娘踩着电动平衡车满大厅转悠,甩房卡比食堂大妈打菜还利索。最绝的是卖早点的王胖子,直接把油条摊支到马拉松补给站旁边,美其名曰"中国式能量棒",一天多赚了三千块!
扫大街的老周头这两天笑得见牙不见眼。补给站撤下来的空水瓶在路边堆成小山,他开着电三轮带着小孙子来收废品,孩子把瓶盖当积木玩得欢实。要说还是办比赛的人会来事,医疗点撤摊时把剩下的冰袋都送给了环卫工——三伏天扫马路可算有"降温贴"了。
天擦黑的时候,城中草原飘起烤羊肉的香味。穿着荧光绿马甲的志愿者大学生们围着火堆撸串,油点子溅在衣服上,倒成了夜光花纹。马路对面充电站里,网约车司机们凑一块儿唠嗑:"明儿送机的人指定多,咱们得跟机场管调度的哥们打好招呼。"
这场面背后藏着个有意思的规律:但凡有出租车打着双闪停路边,不出三分钟准能聚起个小市场。卖杏皮水的跟代驾借马扎,卖遮阳帽的跟清洁工借扫帚杆晾货。连交警都来凑热闹,举着喇叭喊:"扫码的别堵着消防通道啊!"
要说最机灵的还得数修鞋的老赵头。他在终点站外支个棚子搞"跑鞋急诊",从鞋底开胶到鞋带断了全能治,收费比矿泉水还便宜。结果好些外国选手临走前专门来找他合影,说这手艺比他们的队医还靠谱!
管交通的盯着监控大屏幕直乐呵,那些代表网约车的小绿点满屏乱窜。文旅局领导端着枸杞茶叨咕:"这比花几百万拍宣传片管用多了,每个司机都是活地图,每个乘客都是移动广告牌。"
周一早上太阳照在钢铁大街上,马拉松的痕迹早没影了。可卖包子的记得那个吃了八个大肉包的黑人兄弟,修鞋老赵手机里存着外国姑娘的合影,网约车老张的接单记录上还留着半夜送志愿者的单子。这城市就像被马拉松撞了下腰,虽然比赛结束了,可那股热闹劲儿还在胡同里打转呢。
充电站里,司机们啃着烧饼扯闲篇:"明年咱们是不是组个车队方阵?"这话逗得大伙直乐。谁也没注意,对面旅行社的广告牌悄悄换了词:"坐网约车游包头,让老司机带你挖宝!"您别说,这主意还真不赖——在这城里,每个握方向盘的师傅,都是最懂包头故事的"地头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