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行业动态里,我看到,全球新能源车的销量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估算/体感有限,这个数字可能不完全准确),尤其是在中大型新能源轿车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白热化。像比亚迪汉、极氪001、小鹏P7都不算新面孔,但每次出来都能引起点火点。随之而来的,是我在修车厂里面的观察,不少新车型一上线,维修问题也跟着多了起来。反正,市场在变,技术在变,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变。
我还记得上周和一个销售聊到,他说:最怕的不是涨价,是涨了价,车的技术还没跟上。这个观点其实反映了行业的一个痛点——技术越追越快,供应链的震荡让造车变得像在打扑克,一会儿就可能输得很惨。吉利银河星耀8的0.25Cd风阻系数和690公里续航,听起来很夸张,但其实这个数字也有点样本少,估算也可能偏高,比如长途行驶里程还得看路况。
它的外形设计我忍不住想说,挺带感的。那个涟漪美学真是弄得我眼前一亮。车头激进,光带亮出走向未来的味道。你说,这样的设计是不是更容易吸引年轻消费者?还是说,还是会有人觉得太科幻,不实用?我问自己,明明都用上了变形金刚里的那种光影效果,实际用车体验会差到哪里去?
比起同价位的比亚迪汉或者极氪001,银河星耀8的差别其实挺明显。比亚迪那车底盘调校偏硬,操控追求硬朗;银河星耀8,用了路特斯调校的底盘,空气悬架配合动态控制,感觉更偏向运动舒适,这点我觉得挺加分。问题是,实际开起来会不会像那些豪车一样,悬架调得虚虚实实,坐个长途就觉得很累?这就又得看供应链调配的问题和调校团队的技术成熟度了。
说到调校,我突然想到,不知道吉利是不是在用类似鸡尾酒调酒法调车?组合不同的悬架、调节不同的悬挂刚度,最后调出那刚刚好的软硬适中。我刚才翻了翻笔记,那台路特斯调校的底盘,实际测试,操控极限大约在80%时就开始显沉,超过了就稍微飘。(这段先按下不表)
最让我心里发苦的,是那些所见即所得的续航数字。690公里的续航,看似完美,但多半是在理想状态下算的。实际路况、空调、滤清器的使用,都会把续航拉低,我估算,实际到手可能只有550-600公里左右。插混版本,体感续航也合理,百公里油耗估算在7升左右(这个数字也是猜的),加上电池损耗,长期用下来,维护成本是不是也会变高?这点,没细想过。
我听说,有的消费者挺看重车内的豪华配备。银河星耀8上丰富的黑色钢琴烤漆面板和实木面料,居然让我想到,有时候我会觉得,豪华就像装饰糖衣,实用才是硬道理。你觉得那些炫酷的科技配置折腾久了,能带得动驾驶的核心乐趣吗?还是说,车子还是得靠开起来说话?我面试一位年轻的设计师,他告诉我:越来越多年轻人,开车不只是代步,其实更像是在享受自己——这句话,倒是挺让我心里一震。
留白: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实际上,银河星耀8的未来能不能成爆款还真不好说。这中间那块科技感满满的中控屏幕,虽然是魅力所在,但实际操作时会不会繁琐?或者,不像一些品牌,只用一个按钮、简单操作就能完成所有?难题总是那么接地气。
我还发现,配备250kW的电机,最大功率上不太算爆表,但在中大型车里,输出保持得很顺畅。起步瞬间的推背感,还能让我想到早年开Turbo车型的感觉。油门的响应略微迟钝,像是在催促自己——快点,我还要赶时间。这点,让我不禁琢磨,电动车的提前脉冲调校,是否还能优化得更灵敏一些?
其实我一直在想,未来新能源的门槛会不会变得越来越高?续航长、智能多、调校精细,消费者其实只要拿得出手,是不是就会真心买账?这中间的平衡点在哪?我猜测(没细想透),可能还是折中——长续航和操控感的结合,胜在能让用户用得安心。
这车的价格和配置,平均算下来,700万公里油钱,也就是说用几年,油钱大约换得出一台新车的价。相比之下,新能源车的百公里成本可能没有我想象中那么低,尤其是在充电设施还没有完全铺开的地区,电价和充电时间都成了隐形杀手。
我遇到一位朋友,他在修车厂工作,随口说:电动车维护其实比燃油车还麻烦,尤其电池一旦出问题,那可就真是‘破财免灾’了。这让我觉得,虽然表面看起来省心,但背后的小坑其实不少。你问我靠谱不?呵呵,我猜,也只是看得越多,越觉得车子还会不断折腾人。
可这个银河星耀8带着吉利的新气象,从长远来看,它是不是能持续吸引眼球?还是说,只是一场短暂的流量,在市场洗牌中被淹没?我不知道。反正,看着它那黑色的深邃中网我就想着:它是不是也在偷偷窥视,下一块市场蛋糕。
(这段我怎么一直偏离主题?)
对了,最后让人疑问的是,未来中大型新能源轿车,到底能不能把颜值与性能完美结合?更关键的是,用户真的在意这样的炫酷吗?还是,更在乎开起来时的直觉感受和真实体验?就像车子要走的那条路,能不能实实在在摸得着,或者说,哪一点会让你觉得值得?
那天早上我无聊,借着阳光,从车窗外看着银河星耀8,那流线感觉,突然让我觉得:下一秒,它可能就变成我们生活中最平凡又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