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车展,不管你是不是车迷,估计都能理解为啥大家这么爱凑这个热闹——一方面,车越来越成为咱们老百姓生活“刚需”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现在这汽车圈子的变化奔着天翻地覆去的,你就算不是冲着买车去,光过去长个见识,也值了。2025第二十四届青岛秋季国际车展,这几年风声水起,这次又玩了个大的,五天时间,六万平方米场地,千台新车,光听这数字都晃眼。
有人就问了,这车展一年到头各地都有,青岛这次到底“牛”在哪?我觉着,最直接的感受就一个字:规模。以前咱买车,顶多就是4S店溜达一圈,这回的阵势,和批发市场比都不遑多让,说是国内北方最大牌之一,真不是吹的。而且,不光展位大、车多,人家背后的“主办+承办”阵容也是豪横——山东自己老牌行业协会、青岛市好几个局都在“撑腰”,搞得既专业又有面子。中国人骨子里讲究个热闹,这点他们显然把握到了。
再说说这届车展的主题,“向新而行,智联无界”,乍一听有点像科技公司的宣传语,但你仔细琢磨,这不就总结了汽车现在的风向么?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这一套,已经从“概念”弄成谁都绕不开的现实。你还停留在“油车VS电车”的阶段,那可真有点土了。看看这回参展的车,新能源的占到六成,传统“油老虎”也纷纷装点充了电的马甲,牌子咱全世界的凑一块,几乎你能想到的车企都在。
这事儿其实值得我们琢磨,当年咱自主品牌还在“打基础”,拼命追着日系、美系学技术,现在不一样了。比亚迪、长城、吉利这些名字,甚至都快跟自己国家名片一样了。不说别的,今年以前好多看起来“高不可攀”的新技术,这次在青岛车展扎堆亮相:什么超快充、大电池、智能座舱,都已经成基础配置了。你去年看着还相当前沿的东西,今年一到展馆,车车都开始玩这一手——市场就是这个德行,你卷我、我卷你,谁也不敢原地踏步。
更牛的是咱自己人意识到“单打独斗”不够看,各大牌子愣是组团来展,什么一个集团五六号子品牌一起摆开阵仗,几千平方米盯着观众猛招手。其实说白了,这种阵仗背后就是个词——底气。没有点技术壁垒,没有点市场号召力,谁还敢这么玩?十几年前的车展,能看到几辆合资新车都炫耀半天,现在自主品牌直接在C位开大party,跟合资“老大哥”面对面较量,而且网上还真不少人倒戈去站本土车企。这就是咱这一代国货龙头给自己挣下的路数。
再来讲讲那些新崛起的牌子,什么小米、理想、零跑、smart,一个劲地往智能化、年轻化发力。这门道清楚明了,谁能把智能玩得转,谁就能稳住新一代用户。别小看00后、95后这些“驭梦少年”,他们要的那叫“体验感”,不是花哨。你看小米这次拖家带口一口气亮三款新车,估计就想把“手机到汽车”那套闭环搞深了。别忘了,车不是冷冰冰的代步工具,车企自己也明白,这一波比拼已经不只是买车——是全面体验,你既要跑得快、坐得稳,还得能跟我的手机App无缝对接,跟家里AI音响一样听话。谁能让普通老百姓体验到“科技平权”,谁就能赢得未来几年这场汽车大洗牌的底牌。
有人会问了,传统合资、外资又是如何应对的?别以为人家会傻站着等挨打,今年没到处能看到宝马奔驰讲“电动化”,紧跟潮流的同时大力加强本土化配套。这届展会奥迪一口气亮二十多台,别克搞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说明他们都顶不住压力,必须在中国市场掏出“底裤”实力才行。不然这逆水行舟的大盘里就等着被新势力吞瓜分蛋糕。你看一眼参展的同台竞技,燃油车与纯电动、混动、插混、智能驾驶,都端着最新“独门绝技”,等着博一个“先声夺人”,连马莎拉蒂、Jeep这种有身份的品牌都得“接地气”装点新能源,说到底,谁不明白中国市场体量大、变化快,光靠牌子镀金可不灵了。
一提车展,光看车当然不过瘾,最吸引人的还得算是各类新品、首发、新技术首秀。青岛这回聚集了全国、山东首发的新车不下二十款,几个“大腕”新车型直接在展会“首发亮相”,上海车展、北京车展有的排场这边全都有。对于业界来讲,这几天就是“拼家底”窗口期,都趁着全国关注度高的时候,先声夺人,刷存在感。对于普通人来说,看热闹也是“近距离摸未来”,哪家的技术、外形、用户服务更潮,慢慢心里都有个谱。
说了半天,其实展会本质还是商业盛会。你以为只有看热闹的?那就看轻了这帮行业大佬的算盘。今年青岛市政府搭台直接推出补贴,符合条件最高能领8000块新车首保,和车展同步,把买车的刺激政策直接推到线下。这一手下去,既是为汽车产业献力,也是让老百姓实打实薅了羊毛,你要真有买车打算,这几天肯定是“抄底最好时机”。这种政企联动的操作,相当于把经济活力“直接拉到底色”了。要我说,生意人和消费者是最聪明的,这种真金白银的放利,车展现场肯定不愁冷清。
再看主办方的服务细节,也很讲究。比如票务全程电子化实名登记,省下排队时间,也环保;交通特意建议坐地铁,可比自己堵着开车方便;带孩子的家庭、老人、持优待证件的都有考虑;连展馆里的用餐、停车、入场时间、场内互动都精心设计,这些都不是小聪明,而是向“细致服务”转型的体现。说到底,如今“体验经济”时代,没有点体贴入微的功夫,观众真不见得买账。
更别说网络这块,如今哪里还靠传统媒体自嗨?小红书、抖音、B站、微博头部大V齐聚一堂,各种程儿、小乌苏这些段子大王也来蹭热度,线上线下组合拳,把整个青岛车展弄成一场城市节日。#青岛秋季国际车展#都成热搜,咱老百姓刷刷手机,顺便种草想买哪台车,这就叫有效“带货”。这几年短视频、网络直播嵌进大展会,已经稳稳成了主战场,年轻人从头到尾感受一场逛展秀,企业流量直接变销量,媒体议价能力也大大提升,真是“三赢”。
说到最后,其实咱们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为什么今天中国的汽车产业能成为“国家名片”?为什么咱中国人不再仰视外资品牌的“光环”,开始选择越来越多自家车?为什么车企研发越来越敢砸钱,新品一次比一次多?这些背后,其实不仅仅是消费升级、技术迭代,更有一套国家层面的产业战略、市场竞争和民众观念的升级。青岛能把车展做到今天这规模,背后不光是某个城市的“自造奇迹”,更是整个中国经济韧性和市场活力的体现。
现在买车,就像当年买手机,每个人都想体验最新的技术。“卷”得厉害不可怕,说明市场有活力;让所有人都能更快用上新技术,这才是中国制造的真正牛气之处。五天的车展也许眨眼即逝,但它给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制造的技术冲击和生活想象才是真正持久的。未来的车谁也预测不了细节,但可以肯定,汽车的边界已经不再局限于交通工具——它更像一个移动的家、不断进化的科技空间,甚至会成为中国新产业转型的样板房。
你问我怎么看待今年这个“规模最大”的青岛车展?我觉得,这不仅是一场单纯的展卖会,而像是一出中国汽车行业集体自信的年度大戏。看车、买车、聊技术、薅羊毛,最终其实归结为:我们越来越敢于走自己的路——这,才是真正意味深长的未来。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