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傍晚,金融城楼下,几位年轻人正围着一辆贴着“零跑汽车”标识的展车指指点点。
有人拿出手机,悄悄拍下中控大屏;有人试着拉开车门,发现居然是无框设计。
路过的外卖小哥停下电瓶车,念了一句:“零跑今年卖得很疯啊。”氛围里混杂着羡慕与审慎,好像每个人都隐约知道点什么,但又都不知道全部。
如果我是他们,看到零跑把第三季度净利润做到1.5亿,销量提前突破50万,还真说不准是羡慕、怀疑还是想问句:“这真不是PPT吗?”毕竟在这个行业,被期望砸醒和被现实打脸,一向是两码事。
证据链很清楚:销量、营收、利润三连跳,数据漂亮得像是会计师事务所年度晚会的主角。
可问题是,漂亮的数据总爱隐藏一些不太上镜的细节。
旁观者视角看下来,这场“零跑冲刺百万年销”的剧本并不新鲜。
营收194.5亿元,同比暴涨97.3%,单季新车交付超17万辆,一连串数字足够让KPI表上的红笔自动加粗。
但冷静一点,市值779亿港元,远低于同业的“小鹏、理想、蔚来、赛力斯”,这就像是考场上分数很高却被老师批注“过程分析欠缺”。
零跑的主销车型还集中在中低端价格区间,品牌溢价能力有点虚——这不是八卦,而是一份写在财报里、放在投资人邮箱里的,冷冰冰的证据。
讲道理,利润转正确实值得庆祝,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圈里,谁都曾有过亏了再亏,烧钱烧到心慌的日子。
零跑能在2025年提前完成年销50万辆的目标,还把毛利率从8.1%拉高到14.5%,算得上行业里的“进步生”。
但这类进步,往往更像是你在健身房刚能举起60公斤的杠铃,周围全是能举120的肌肉兄弟。
你说你很强,但镜子照出来的,是自己和别人的差距。
再来看一组细节。
零跑的销售服务网络已覆盖292个城市,866家销售门店。
海外市场也在加速,第三季度出口新车17397辆,国际渠道遍布30个市场。
这种铺摊子的模式,和中国餐饮“加盟店狂开”有异曲同工——当门店和网点足够多,销量总归不会太难看。
但专业习惯让我多问一句:门店越多,生意真的越好?
还是说,门店越多,成本更高,风险更分散,账面上的盈利能否持续?
这不是杞人忧天,是做了十年分析师,见过太多“规模幻觉”的现场。
研发开支12.1亿元,同比涨了55.4%,技术上也有故事:LEAP 3.5技术架构、D平台发布、高通8650芯片。
听起来很硬核,像极了高校科技展上的展板,密密麻麻全是“自研、旗舰、全球首秀”。
可现实嘛,技术的门槛在于能否成为消费者买单的理由,而不是自娱自乐的彩排。
零跑D19要进军高端市场,这条路未必没有希望,只是前方埋着不少障碍:技术实力、用户口碑、品牌溢价,缺一不可。
有意思的是,零跑的产品线正在变得“人格分裂”:A系列主打通勤,Lafa5偏向年轻乐活,D19冲击高端市场。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里摆的三种茶:爷爷喝的浓茶,爸妈泡的清茶,自己偶尔偷喝的奶茶。
产品线越多,用户群越广,但品牌调性容易稀释,成为“谁都想讨好,谁都不满意”的结局。
国产车企不是第一次走这路,也不是第一次在产品多元和品牌聚焦之间徘徊。
说回市值“倒挂”现象。
零跑销量在新势力里领跑,市值却被老对手们甩在后头。
业内分析的理由很直接:零跑主销车型中低端,智能驾驶和三电系统核心技术尚未站稳行业头部。
资本市场一点情面不给,和买菜大妈砍价一样直接。
你说你努力了,资本说你还不够贵。
你觉得自己很能打,资本说你还没找到下一个增长故事。
这种落差,像极了年会抽奖,别人抽到了iPhone,你拿了一袋大米。
坊间传闻,一汽集团有意收购零跑。
内部否认,外部议论,像极了公司茶水间里的绯闻。
假如这事真成了,对一汽是“补新能源短板”,对零跑是“借大树好乘凉”。
但风险也在:大树底下不全是阴凉,也可能是落叶和虫子。
历史告诉我们,强强联合有时候是“强强互掐”;而弱者抱团,未必就能逆风翻盘。
说到这里,不自觉想起自己当年分析某家新势力,报表里每次看到“盈利转正”,都要狠敲两遍核查公式——不是怀疑他们造假,而是职业病使然。
财报里最怕的是“意外之喜”,因为意外往往不是长久之计。
零跑的数字漂亮,但能不能撑得住长线,得看它如何在产品、技术和品牌三座大山里修路。
零跑今年大力推新车、搞技术、扩渠道,俨然有种“多点突破,分散风险”的战略味儿。
但行业历来“赢家通吃”,前排座位总是有限。
零跑如果真的要冲击百万年销量,除了卖得多,还要卖得值、卖得远、卖得久。
否则,忙活了一年,最后发现自己只是把蛋糕做大,却没能吃到最大的那一块。
黑色幽默一把,做分析师十年,见过太多“高增长神话”最后变成“高库存噩梦”。
新能源市场的欢乐总是短暂,焦虑却是常态。
零跑的故事里,难免也有“前方高能”的伏笔——比如高端化的路径是否靠谱,海外市场能不能持续,品牌能否真正打进用户心里,而不是只停留在财经新闻的标题栏。
写到这里,忍不住自嘲一句:人到中年,分析车企财报,看数据容易犯困,看故事容易动心。
可世界就是这样——你喜欢的未必能买得起,看得起的未必值得喜欢。
零跑能不能冲破“销量与市值倒挂”的魔咒,能不能在下一轮大浪里不被拍在沙滩上?
谁也说不准。
这是行业的悬念,也是零跑自己的考题。
所以,到底销量要多重要?
技术要多硬核?
品牌要多贵?
这场新能源汽车的竞赛里,究竟什么才是那个最后的胜负手?
数据终究只是过程,故事也许就是答案。
如果你是零跑的用户,或者行业的观察者,你会怎么写下一段?
你相信“规模就是胜利”,还是更相信“价值才是永恒”?
这些问题,或许值得每个人在买车、买股、买未来时,重新思考一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