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汽营收大涨五成多,国内降价换量,出口抓机遇

又来了,又来了。

满屏幕的“买入”,十几家机构跟商量好了似的,排着队给中国重汽唱赞歌。什么营收利润双增长,什么出口优势再巩固,报告写得那叫一个花团锦簇,看得人心里直痒痒,好像现在不冲进去,明天就错过一个涨停板。

说真的,每次看到这种“共识”,我这心里就直犯嘀咕。

你懂的,这市场里,越是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的地儿,越容易有坑。

就像一桌子菜,大鱼大肉都摆在明面上,香气扑鼻。但作为一个在后厨帮过厨的老饕,我总想掀开那盘最漂亮的红烧肉,看看底下垫的是不是半盘子萝卜干。

今天,咱俩就来当一回那个不识趣的食客,掀开中国重汽这份“三季报”的亮丽外衣,看看里头到底藏着什么。

首先,最扎眼的就是这数据,猛一看,确实唬人。Q3营收同比暴涨56%,哎呦喂,这可不是小碎步前进,这是踩着风火轮在飞啊。但是,你再往下一拉,奇怪的事儿就来了——归母净利润,也就是真正揣兜里的钱,只涨了21%。

咦?

这就有意思了。你开个面馆,流水哗哗地涨了一半多,结果到头来,兜里多出来的钱,连流水涨幅的一半都不到。

这账不对啊。

唯一的解释,就是你的“毛利率”下来了。果不其然,报告里写着呢,Q3毛利率同比降了1.2个百分点。

这“毛利率”是个啥?说白了,就是你卖一辆卡车,能赚多少毛利。毛利率下降,意思就是,车卖得是多了,但每一辆车,都没以前挣钱了。

这就像你那面馆,以前一碗面卖20,成本10块,赚10块。现在为了多招揽客人,你搞活动,一碗面卖18,成本还是10块,只赚8块了。客人是多了,忙得你后厨直冒烟,可到头来一算账,利润没涨多少,人还累得够呛。

那问题就来了,中国重汽这么大个腕儿,为啥要干这“降价赚吆喝”的买卖?

答案可能就两个字:内卷。

国内的重卡市场,早就不是什么蓝海了。你瞅瞅那马路上跑的大卡车,除了重汽,还有一汽解放、东风、陕汽、福田……叫得上名号的,一双手都数不过来。大家的技术、产品都差不多,最后拼的是什么?

不就是价格嘛。

你降五千,我就敢降八千。你送保养,我就敢送加油卡。杀到最后,大家都没啥钱赚,就看谁的家底厚,能熬死对手。所以你看,重汽在国内的盘子,虽然还是老大,但这钱,赚得越来越辛苦,越来越像是在刀口上舔血。

这日子不好过啊。

家里不好混,那就只能出去闯。所以,报告里浓墨重彩吹捧的“出口”,就成了重汽故事里的“第二增长曲线”。

1-9月,出口11.1万辆重卡。乖乖,这数字听着就带劲。尤其那个9月份,单月出口1.5万辆,创了历史新高。这感觉,就像一个在国内郁郁不得志的拳击手,突然在海外赛场上打出了一片天。

但是,咱还得问一句:这11.1万辆车,都卖到哪儿去了?

报告里提了一嘴,“中东市场销量增长28.7%”,还说“高端市场也实现了快速发展”。这话术,听着就特别讲究。

要我说,你别听他怎么说,你得想他没说的是什么。

你猜怎么着?咱们的重卡,现在最大的海外市场在哪儿?是那个天寒地冻的俄罗斯。自从俄乌一开打,奔驰、沃尔沃、斯堪尼亚这些欧洲卡车巨头,卷铺盖走人了。那俄罗斯总得运输吧?总得拉货吧?偌大一个市场空白,谁来填?

咱们的国产卡车,就跟听到了冲锋号一样,呼啦啦全过去了。

重汽,自然是这波浪潮里最大的赢家之一。

这生意好不好?当然好。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但你品,你细品,这馅饼能吃多久?它稳当吗?

这种靠着地缘政治冲突捡来的市场,根基其实挺虚的。今天你进去了,明天万一风向变了,人家欧洲品牌又回来了呢?到时候,你靠什么跟人家拼?还是价格吗?

所以,报告里那句“高端市场”,就显得有点……怎么说呢,心虚。

什么叫高端市场?德国、法国、美国,那才叫高端市场。你什么时候看到咱们的重卡,能成群结队地跑在德国的高速公路上,那才叫真牛。现在我们去的,大多还是非洲、东南亚、中亚、南美这些地方。

我不是说这些市场不好,能把车卖出去就是本事。但咱得实事求是,在这些地方,大家看重的还是“皮实、耐用、便宜”。你跟人家聊什么智能驾驶、空气悬挂,人家可能更关心你这车坏了,零件好不好找,修起来贵不贵。

所以,这所谓的“出口大爆发”,本质上,是中国制造业“性价比”优势的一次集中体现,也是一次地缘政治的红利。它很壮观,也很现实。但要把这当成一个可以永远躺赢的“铁饭知”,那心就有点太大了。

说完了出口,再聊聊那个更时髦的词儿:新能源。

现在但凡是个造车的,你要是不提一嘴“新能源”,你都不好意思开新品发布会。重汽也一样,报告里说了,“重视新能源重卡领域发展”,还说1-9月集团新能源重卡销量同比暴涨231%。

又是一个吓人的增长率。

但你再看绝对数,集团1-9月卖了1.5万辆。

1.5万辆,在整个重卡盘子里,还是个零头。这就像你家面馆生意火爆,一天卖出去一千碗面,其中有三碗是新开发的“鱼子酱拌面”。你说你这新品类算成功吗?算,也不算。

说它算,是因为它代表了未来,代表了你在尝试。说它不算,是因为它现在还压根儿撑不起你的营收。

而且,新能源重卡这事儿,比家用车要复杂一百倍。

你想想,一辆满载几十吨的重卡,得需要多大一块电池?这电池得多重?占了重量,就得少拉货,少拉货就少挣钱。司机答应吗?

还有充电。你开个特斯拉,找个充电桩,喝杯咖啡的工夫,续航就回来了。你开个重卡,那么大个电池包,你得到哪儿充?充一次得多长时间?高速服务区那几个小水管一样的充电桩,够用吗?跑长途的司机,时间就是金钱,谁有功夫在那儿等七八个小时?

所以,现在的新能源重卡,主要应用场景都是在港口、矿山、城市内短途配送这种固定路线、方便集中充换电的地方。想让它像燃油车一样,自由驰骋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路还长着呢。

重汽说要“持续深耕”,这话没错,也必须这么做。但这玩意儿,短期内就是个烧钱的买卖,是指望不上它来贡献利润的。它更像是一张通往未来的船票,你得花大价钱先买下来,至于这船未来是泰坦尼克号还是诺亚方舟,天知道。

聊到这儿,你再回头看那份研报。

是不是感觉有点不一样了?

重汽营收大涨五成多,国内降价换量,出口抓机遇-有驾

那些冰冷的数字背后,其实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企业,在时代的大潮里奋力挣扎和转型的画像。

它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发现家门口的渔场(国内市场)鱼越来越少,还挤满了同行,于是他不得不开着船,去更远、更危险的海域(海外市场)捕鱼。同时,他还在船上建了一个小实验室,研究怎么用电网代替渔网(新能源),虽然现在还很不靠谱,但万一以后不让用渔网了呢?

这个船长,很努力,也很焦虑。

而那些写报告的分析师呢?他们就像站在岸上的旅行社推销员,指着这艘船,大声吆喝:“快来看啊!这艘船要去新大陆了!船票打折,买了就赚!”

他们不会告诉你,远航有风险,风浪可能很大。他们也不会告诉你,那个新大陆到底是不是遍地黄金,可能连船长自己都还没搞清楚。

他们的任务,就是把故事讲得动听,把预期拉满。因为只有这样,才有人愿意买票上船,船票的价格(股价)才能涨上去。

所以,要我说,中国重汽这家公司,牛不牛?当然牛。能在这么残酷的行业里当老大,还能在海外杀出一条血路,没两把刷子是不可能的。它的坚韧、它的执行力,都值得佩服。

但是,把它的现状简单归结为“买入”两个字,就太草率了,也太不负责任了。

这碗热气腾腾的重汽汤,闻着是真香。但喝之前,你最好还是先用勺子探探底,看看那底下到底是扎扎实实的牛肉,还是撑场面的萝卜干。毕竟,吃到嘴里的东西,冷暖自知。

这事儿你怎么看?评论区聊聊呗,我就说到这儿,剩下的你们补充。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