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紧急召回11.7万辆车,涉及标准版SU7,辅助驾驶存隐患

最近,关于小米汽车召回将近十二万辆SU7的消息在网上可以说是传得沸沸扬扬,很多人一看到“召回”这两个字,心里立马就咯噔一下,第一反应就是:这车是不是出了什么天大的毛病?

是不是不能开了?

要开回厂里大修吗?

小米紧急召回11.7万辆车,涉及标准版SU7,辅助驾驶存隐患-有驾

毕竟在咱们老百姓的传统印象里,召回可不是小事。

但是,当大家点进去仔细一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式竟然是远程升级一下软件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OTA升级,车主自己在家就能完成,车都不用挪窝。

这就让很多人彻底糊涂了,既然动动手指头就能解决的事,为什么要用“召回”这么个听起来十万火急、让人心里发慌的词呢?

直接发个系统升级通知不就行了吗?

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和背后的门道,好好地聊清楚。

首先,咱们得先把一个在传播过程中有些失真的信息给理顺了。

小米紧急召回11.7万辆车,涉及标准版SU7,辅助驾驶存隐患-有驾

网上流传的“召回11.7万辆”这个数字,其实并不准确。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2024年6月21日发布的官方正式公告,小米汽车这次实际备案召回的,是2024年3月28号到6月6号期间生产的一部分小米SU7 Pro和SU7 Max车型,总共的数量是5781辆。

虽然这个数字远没有网上传的那么夸张,但这件事情的性质和大家心里的疑问,其实是一样的,并不影响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核心问题。

那么,这五千多台车具体是出了什么问题呢?

根据官方的说法,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问题是,车辆的低速锁车功能存在一个软件上的小瑕疵,在某些非常极端和特殊的情况下,远程车锁可能没法像我们预期的那样正常地打开或者关闭。

另一个问题,也是相对更关键的一个,是车辆的主动安全系统软件,对一些特定的、不常见的路况场景,识别和处理的能力还不够完善,这可能会影响到咱们常说的AEB,也就是自动紧急刹车功能的正常发挥。

小米紧急召回11.7万辆车,涉及标准版SU7,辅助驾驶存隐患-有驾

简单来说,一个是车门锁可能会闹点“小脾气”,另一个则是关系到行车安全的关键功能,在紧要关头可能反应会慢一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而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办法,就是通过OTA技术,给车辆的系统进行一次软件更新,就像我们的手机升级系统一样,车主在车里确认一下,问题就解决了。

这下,最大的疑问就浮出水面了。

既然解决方式如此简单便捷,为什么非要走一个“召回”的程序,搞得这么正式和严肃呢?

你看我们平时用的手机,系统出了点小问题,厂家推送一个更新包,说明里写一句“修复了若干已知问题,提升了系统稳定性”,大家也就顺手点了升级,事情就过去了,从来没听说过苹果或者华为要“召回”手机的。

怎么到了汽车这里,一个软件升级,就得上升到“召回”的高度呢?

要弄明白这一点,咱们必须先了解一个关键概念:“召回”在咱们国家,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词。

它可不是汽车厂家自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这背后是有着非常严格的法律法规在约束的。

小米紧急召回11.7万辆车,涉及标准版SU7,辅助驾驶存隐患-有驾

根据我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当一个汽车产品的问题,被国家的监管部门,比如市场监管总局和工信部,共同认定为“缺陷”的时候,厂家就必须启动法定的召回程序。

那什么才算是“缺陷”呢?

用最通俗的话讲,就是由于设计、制造等方面的原因,在同一批次、型号的汽车产品中普遍存在的,可能会危及到人身或者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普遍存在”,说明它不是个别车辆的偶然故障;另一个是“危及安全”,这才是重中之重。

小米SU7这次遇到的问题,特别是那个可能影响自动刹车功能的软件漏洞,就恰好触及了“危及安全”这条红线。

因为它不是一辆车的问题,而是这个软件版本里普遍存在的一个逻辑漏洞,虽然触发的条件可能很苛刻,但隐患确实存在。

所以,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来理解。

小米紧急召回11.7万辆车,涉及标准版SU7,辅助驾驶存隐患-有驾

一个普通的软件优化,就好比一家餐厅的老板发现菜单上印错了一个菜名,他自己重新印一批菜单换上就行了,这叫“改进”。

但如果卫生部门检查发现,这家餐厅后厨的某一批牛肉可能存在安全问题,吃了有风险,那性质就完全变了。

这个时候,餐厅就必须立刻发出公告,通知所有可能吃到这批牛肉的顾客,并且强制性地把所有用这批牛肉做的菜都下架,这个行为,就相当于“召回”。

哪怕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只是换一批合格的牛肉,但这个公开、强制、必须确保通知到每一个人的流程,是法律规定必须走的。

因此,小米汽车这次通过OTA远程升级的方式来完成召回,本质上是我们国家汽车监管体系与时俱进,越来越完善的一个体现。

监管部门的意思很明确:“你这个问题,我们经过评估,已经构成了法律意义上的‘安全缺陷’,所以你必须承担起全部责任,通过法定的召回程序,确保每一台存在隐患的车辆都得到修复,一个都不能落下!” 这就意味着,小米不能像普通软件推送那样,让车主自己选择“升”还是“不升”,或者有些车主没注意就错过了。

它必须建立档案,追踪每一辆车的修复进度,确保问题车辆百分之百得到解决,并向监管部门汇报。

小米紧急召回11.7万辆车,涉及标准版SU7,辅助驾驶存隐患-有驾

这是一种强制性的安全闭环管理,是对所有交通参与者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负责。

所以,不是小米想把事情搞大,而是法律规定必须这么做,这恰恰说明了我们的监管越来越严格,越来越科学。

其实,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件事情对于小米,乃至对于整个正在飞速发展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都未必是一件坏事。

在今天这个“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汽车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车里的代码也越来越多,这就跟电脑和手机一样,代码越多,出现BUG(漏洞)的概率就越大,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即使是那些国际大牌,像特斯拉、奔驰、宝马,也同样会因为软件问题而进行召回。

过去,汽车召回往往意味着成千上万的车主要把车开回4S店,排队等待维修,费时费力。

而现在,OTA技术的普及,让解决软件缺陷变得前所未有的高效和低成本。

这次小米的召回事件,恰恰向所有消费者展示了智能汽车时代解决问题的一种全新模式:厂家发现问题、主动向国家监管部门备案、通过公开透明的召回程序告知所有车主,然后用最便捷的远程技术手段来修复隐患。

整个过程,既体现了企业敢于直面问题、快速响应的负责任态度,也彰显了我们国家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法规监管正在不断完善和进步。

这是一种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它告诉我们,我们的汽车工业不仅能造出越来越聪明的车,更有能力、有体系去管理好这些“聪明的伙伴”,让大家用得更安心、更放心。

所以,当咱们以后再看到类似的“OTA召回”时,不必过度紧张,它不再仅仅意味着一个问题,更代表着一个负责任的解决方案和一个正在有效运转的安全监管体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