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油车的人注意了,这四种情况,你至少占一个

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过身边的一个现象,现在咱们国家的新能源车发展得是真快,大街小巷里,挂着绿色牌照的汽车越来越多,充电桩也跟雨后春笋一样,几乎覆盖了所有商场和社区的停车场。

各种政策都在鼓励大家换电车,电视上、手机里,到处都是电车智能、省钱的宣传。

可奇怪的是,你去加油站看看,排队加油的车队好像一点也没见少。

甚至很多朋友在换车的时候,对着各种炫酷的电动车看了一圈又一圈,最后签合同的时候,还是选了一辆老老实实的燃油车。

买油车的人注意了,这四种情况,你至少占一个-有驾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有人这么“想不开”?

其实,你要是跟这些车主聊一聊,就会发现他们心里都有一本清清楚楚的账,他们的选择,背后藏着非常现实和理性的考量。

首先,咱们得聊聊最实在的问题,就是钱。

买车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都不是一笔小开销,所以钱必须花在明处。

这群坚持买油车的人,往往都是家里的“财务总管”,他们算账可不只看买车时掏了多少钱,更看重这辆车从买回来到将来卖出去,整个生命周期算下来,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保值率”。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比如你有二十万的预算,可以在一辆德系的大众途观L和一辆国产热门的比亚迪汉EV之间选择。

从新车体验来说,可能汉EV的科技感和加速感更吸引人。

但是,咱们把时间往后推三年,当你打算把车卖掉换新车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每年发布的报告来看,像途观L、丰田凯美瑞这种主流的合资品牌燃油车,开了三年,车况好的话,还能卖出原价的百分之六十五到七十。

也就是说,你二十万买的车,还能收回十三四万。

可电车就不一样了,因为电池技术更新换代太快,今天还是领先的技术,明天可能就成了落后产品,再加上大家对电池衰减的普遍担忧,二手电车的价格就很难坚挺。

同样是二十万的汉EV,三年后可能只能卖到十万出头,保值率能上百分之五十就算很不错了。

这一来一回,差出来的三四万块钱,都够你加好几年油了。

这笔账,精打细算的人不可能不算。

除了卖车时的保值率,日常使用的成本账,他们也算得很明白。

很多人觉得电车用电便宜,一度电几毛钱,比一升八九块的油便宜多了。

这话没错,但前提是你的用车场景得合适。

买油车的人注意了,这四种情况,你至少占一个-有驾

如果你家有固定车位能装充电桩,每天享受谷时电价,那确实省。

可如果你住老小区,没法装充电桩,每次都得去外面的公共充电站,不仅要付电费,还得付停车费,充电价格也高,算下来优势就没那么大了。

而且,很多人买车就是上下班代步,接送孩子买买菜,一年下来也就开个一万公里左右。

按照现在的油耗和油价,一年的油钱也就六七千块。

为了每年省下这点钱,去承担一个未来可能要花七八万甚至十几万换电池的风险,他们觉得这笔“投资”不划算。

更别提维修保养的便利性了。

油车的技术非常成熟,随便一个路边修理厂的师傅都能给你换个机油、处理个小毛病,配件也到处都是。

可电车一旦出了问题,特别是涉及到三电系统,你就只能去指定的4S店,光是预约排队就得等好久,万一配件缺货,等个十天半个月都是常事。

这种时间和精力上的折腾,对于怕麻烦的人来说,实在是太劝退了。

再来说说另一群人,他们选择油车,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决定了油车是他们唯一可靠的选择。

这些人往往是需要频繁出差、跑长途的生意人,或者是从事物流运输的司机。

对他们来说,时间就是效率,效率就是金钱。

你肯定在节假日的高速服务区见过这样的场景:加油站那边车来车往,五分钟加满油就走,畅通无阻;而充电桩那边呢?

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等充电的电车,车主们一脸焦虑地看着手机,盘算着还要等多久才能轮到自己,充上电后还得再等一个多小时。

这种巨大的反差,对于分秒必争的实干家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一辆燃油车,加满一箱油,轻轻松松就能跑个七八百公里,根本不用提前规划哪里有充电桩,也不用担心续航问题,这种“说走就走”的底气,是电车目前还给不了的。

尤其是在咱们国家的北方地区,一到冬天,严寒天气就是所有电动车的“天敌”。

零下十几二十度的低温,电池的性能会大打折扣,标称五百公里的续航,实际能跑出三百公里就算谢天谢地了。

买油车的人注意了,这四种情况,你至少占一个-有驾

车主们连暖气都不敢开足,生怕电量掉得太快,万一在冰天雪地的高速上半路趴窝,那可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而燃油车就不会有这种烦恼,不管外面有多冷,只要车里有油,钥匙一拧,发动机照样欢快地启动,暖风吹得足足的,安全感满满。

对于那些生活和工作离不开车,并且需要它时刻保持最佳状态的人来说,这种全天候、全地域的可靠性,比什么智能大屏、零百加速都重要得多。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选择油车,既不完全是为了钱,也不完全是为了跑长途,而是出于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和偏好。

他们是真正的驾驶爱好者,在他们眼里,汽车不只是一个冰冷的代步工具,更是一个能与人交流的机械伙伴。

他们痴迷于内燃机运转时发出的那种低沉而富有磁性的轰鸣声,喜欢那种随着油门深浅、转速高低而变化的声浪和震动。

他们觉得,这才是驾驶的“灵魂”,是机器与人沟通的语言。

而电动车,启动时悄无声息,加速时只有电流的“滋滋”声,虽然速度极快,但感觉就像在开一个高级的“家用电器”,缺少了那种机械运转带来的生命力。

他们也更喜欢燃油车那种厚重、线性的操控感。

方向盘的回馈、底盘对路面信息的过滤、刹车和油门的脚感,这些都是汽车工程师们经过上百年时间精心调校出来的。

而很多电车为了追求所谓的未来感,操控调校得有些“电子味”,感觉人和车之间隔了一层膜。

这种对纯粹机械质感的追求,和对驾驶乐趣的执着,让这群“老炮儿”们始终对燃油车不离不弃。

最后,还有一类人,他们选择油车,原因非常朴素,就是图个简单省事,不想被那些越来越复杂的新技术“绑架”。

特别是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驾驶者,或者本身就不太爱研究电子产品的人来说,现在很多新能源车的设计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一坐进车里,面前就是一块硕大无比的触摸屏,几乎所有的功能,从调节空调温度、风量,到打开收音机、调整后视镜,都集成在这块屏幕里。

开车时想进行一个简单的操作,还得低头在屏幕上划拉半天,不仅分散注意力,还非常不方便。

他们怀念过去那种布满实体按键的中控台,伸手一摸就能找到对应的功能,实现“盲操”,既直接又安全。

此外,对于电池安全性的担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虽然现在的电池技术已经很安全了,但新闻里偶尔出现的自燃事件,总会让他们心里犯嘀咕。

在他们看来,燃油车发展了一百多年,技术已经成熟到了极点,就算出问题,也都是些大家熟悉的“老毛病”。

而电车这个“新物种”,内部构造像个复杂的电脑,总让他们觉得不够踏实。

这种对传统技术的信赖和对过度智能化的抗拒,也让他们坚定地站在了燃油车这一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