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汽车圈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消息,莫过于德尔股份在固态电池上的突围。
说起来,德尔股份其实并不是新玩家,早在2004年就已经入局汽车零部件领域,名副其实的“老炮”。
可谁能想到,大家还在盯着老对手们的新闻时,这家企业已经悄悄在日本深耕了七年,主攻固态电池,还真不是空喊口号。
2018年,德尔股份在日本设立了研发中心,招来一批电池专家,专心搞技术。那个时候,固态电池的硫化物路线挺火的,但德尔股份没跟风,他们反而选择了氧化物路线。
原因很简单,硫化物虽然理论上数据漂亮,但稳定性和成本都让人头疼,不适合批量生产。
德尔股份团队下定决心,用湿法涂布工艺走氧化物路线,流程相对简单,更容易实现量产,真正把技术从实验室带出来。
这七年里,德尔股份没有急于亮相,也没去蹭什么热点。他们一步一个脚印,把技术做扎实。
现在他们手里的固态电池样品能量密度已经达到260Wh/kg,下一步目标直指400Wh/kg。这数据放在行业里,已经不输国际大厂。
更关键的是,他们的产品不是停留在PPT上,而是已经可以按客户需求定制样品,2025年初上海试制线也要建成,到时候能更快推向市场。
德尔股份的底气来源于多年扎根汽零市场的积累。2024年,他们的净利润达到3242万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更是跃升到24.41亿。
新能源相关业务同比增长74%,占总营收的12%,这部分利润刚好为固态电池的研发和量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更别说他们在欧美市场早就布局好了,连卡酷思的欧美客户都在等着合作。
面对丰田、宁德时代这些巨头,德尔股份并没有急着拼参数。他们明白,能量密度再高,没有量产能力都是空谈。
德尔股份的策略很务实:用湿法涂布工艺压低成本,借助老客户资源迅速打开市场,七年研发攒下的技术就是他们的护城河。
别人还在炒概念的时候,他们已经把认证拿到手,把产品做出来,把客户谈在路上。
中国企业在固态电池全球竞赛中,最缺的不是口号,而是真正能落地的技术和产品。德尔股份就是典型的“闷声干大事”:技术不拿来当噱头,而是一步步做成能赚钱的实在货。
其实,固态电池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漂亮数据,而是能装进汽车、跑进千家万户的实际产品。
有人说现在固态电池赛道竞争激烈,但其实行业里大家都心知肚明,谁能把实验室成果变成产业化样品,谁就有资格先行一步。
德尔股份这波操作,既没有被热点裹挟,也没有被参数绑架,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技术为本、市场为王”。
回过头看,德尔股份的成功绝不是偶然。他们在选择技术路线时就考虑到未来的量产和市场需求,研发投入也都花在了关键节点上。等到机会成熟,市场和客户都在他们的节奏里。
现在欧美客户主动找上门,就是最好的回报。
固态电池要真正改变行业,需要的不仅是实验室里的突破,更需要产业链的协同和市场的认可。
德尔股份这几年默默耕耘,没去抢头条,但一步步把技术做扎实,靠业绩说话,靠产品赢客户,这才是中国制造该有的底气。
以后提到固态电池,大家或许会多想想那些埋头苦干的“老炮”们,他们才是真正让技术落地、让行业进步的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