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车失控引争议,警方发布调查,比亚迪遭遇误解

一辆失控的车能带偏多少人的判断?比亚迪的“委屈”,究竟是冤,还是宿命?

一辆车失控引争议,警方发布调查,比亚迪遭遇误解-有驾

7月24日夜,正当比亚迪埋头忙着海狮06的发布会,天降一场“惊喜”——不是新车上市的掌声,而是一段剪辑得天衣无缝的短视频:一辆车在机场区域转圈,配文写得斩钉截铁——“又是刹车失灵!”舆论立刻沸腾,质疑声雨点般刷屏评论区。信息蔓延速度,比亚迪研发团队加班还快。可问题是,事故原因还没查明,警方报告也还没发布,网络上的“真相”早已刷到成千上万。

一辆车失控引争议,警方发布调查,比亚迪遭遇误解-有驾

几小时后,警方通报来了:事实就是——司机当时情绪失控,操作失误,车辆不存在任何问题。官方的澄清,传播量寥寥;那段“两分钟定罪”的视频,播放已经突破天际。什么叫“谣言飞得比真相快”?这就是生动演示。当然,最“巧”的地方在于,事故刚好赶在比亚迪新车发布会同一晚上,多家自媒体、热门账号同步推送“失控话题”,直播间弹幕话题敏锐地切换成“质量门”,硬生生抢去所有技术亮点的风头。于是,有人感叹:这样的时机,这样的节奏,怎么看怎么像有人在“定向操作”,而不是偶发事件。

一辆车失控引争议,警方发布调查,比亚迪遭遇误解-有驾
一辆车失控引争议,警方发布调查,比亚迪遭遇误解-有驾
一辆车失控引争议,警方发布调查,比亚迪遭遇误解-有驾

其实,这不是比亚迪第一次“躺枪”。只不过节奏越来越老练,带偏的群众也越来越多。一周前,比亚迪刚刚对外宣布支持青少年足球,原计划是给中国足球未来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没想到被断章取义地带成“赞助国足”。舆论嫌疑犯们挥舞大字报:“抵制国足赞助商”,有关“比亚迪蹭热度”“又跟国足扯上关系”的热搜能把人眼睛刷花。这边比亚迪想好好干点实事,转头就被按在流量的十字架上鞭尸。

你说比亚迪冤不冤?当然冤。可惜它冤得无声。既没有跟着骂回去,也没拿自己当“舆情受害者”上演苦情戏,更没把热搜当营销,反而只是用最笨的方法:配合调查、公布真相,然后又闷头做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仿佛任由外界交头接耳,自己依然稳稳地造车搞研发。这种选择听上去简单,做起来却无比困难。一个大公司,面对全民误解和质疑,抵挡住公关骚操作和利益诱惑,坚持理性沟通,已是难能可贵——这或许就是所谓的“风波中的坚守”。

一辆车失控引争议,警方发布调查,比亚迪遭遇误解-有驾
一辆车失控引争议,警方发布调查,比亚迪遭遇误解-有驾

说实话,比亚迪一直这么“倔”。这些年,它干的都是“难而正确”的事:用刀片电池,把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标准拉高一截;靠DM-i技术,让油耗门槛降下来,普通家庭也敢换新能源车。疫情期间,比亚迪赶工出人出车,不图名不图利。它还低调赞助龙舟队、推广传统文化,甚至连很多车主自己都不知道:比亚迪是中国自主品牌中少有的“公益狂人”。可惜,叫好声没攒下多少,黑热搜却时不时照顾它一下。有人说,比亚迪是不是自己太高调了,才老被“针对”?但事实早就明摆着:你就算再低调、再和气,只要做得好做得强、搅得市场生龙活虎,你就注定会招人嫉妒和泼脏水。真正的对手,不在赛道,而在人心。

所以我们没必要让所有人为比亚迪摇旗呐喊,但至少要明白一句话:在流量驱动的世界里,真相永远比八卦姗姗来迟。一个失控的司机和一段断章取义的视频,能让一家巨头蒙上“刹车门”的阴影;一句好心赞助,能变成被嘲笑的“蹭国足热点”。只要还想享受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带来的好处,就该多一点分辨力,多一点耐心等真相出来。而不是用“快餐式正义”判死刑,再用“热搜遗忘”收场。

一辆车失控引争议,警方发布调查,比亚迪遭遇误解-有驾

比亚迪不是完美无缺,但它在中国制造业里绝对算得上顶梁柱。正如一位网友评论——“比亚迪顶在前面冲,我们不能让它在背后被黑得太惨。”或许下次再见网络风波,不妨先等等,别急着陪着起哄,给点空间,也给明天一个更靠谱的判断。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