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代把新车发布挑在10月29日这个年末冲量档口,多少有点意味深长。这天刚好是快过完的十月底,市场上很多人都在盯着年终冲量的机会,毕竟年底冲量不仅能给财务添点指标,也能给销售团队搞个漂亮的收官。说实话,我觉得这时间点还挺聪明的,把新车放到最关键的节点发,既能吸引眼球,又能借势冲销量。
这次亮相的EO羿欧,打出了新质力纯电SUV的名号,标榜自己不仅用料硬,续航还能跑722公里——这还是官方给的数据,估计真实路测会打个折。你问,这个续航到底准不准?我猜个大概吧,估算中,电池密度和用料都比较扎实,但受限于实际驾驶环境和气温,可能不会一直跑到720公里。反正对比同价位的自主品牌,能做到这个续航,我还是挺意外的。
我刚开始还挺觉得这个720°铠甲概念挺华丽,实际上是说车身有双层保护,电池和乘员舱外壳都用高强度钢做的。你知道,a柱和b柱用上1500兆帕的热成型钢,这在车里算很坚硬的材料了。可问题来了,真撞上去会不会维修费吓人?官方没提,但这点得现场验证。车身硬壳是硬实力,但修修补补的钱可是一点都不能掉以轻心。毕竟,很多事故或者小刮擦,修修费就上万了。只是我想,厂家可能也知道大众会关心,用料倒是大胆,真实市售体验能不能做到回归日常,才是硬指标。
再说车的驾乘质感。0809年那次我坐过一辆国产的中端纯电SUV,悬架调校偏硬,刹车和减振让我看到了国产车努力的痕迹。EO羿欧用的前麦弗逊后五连杆组合,配上300组减振器标定,看起来是在不断追赶别人。这点不虚。66人座椅,轮胎摩擦和路感都出来了,但更让人关注的还是靠背那充气小气囊。我琢磨着,到底能不能真缓解长途腰酸?谁知道,跑完京藏高速我还真没进过这辆车,但车内这点高科技私心其实挺加分的。
关于这个车的价格和渠道布局,我觉得挺有意思。北现去年全年销量才28万辆左右,排到第九名,算不算差?我觉得也算不上太差,但如果硬要说,它要在新能源市场站稳脚跟,能不能靠价格、渠道一起发力?你说,企业会不会继续靠薄利多销,依靠拼量去突破?如果终端优惠还能打骨折,对于很多家庭用户来说,倒是挺诱人的。
但这个事,我得说个硬核问题。你知道,自家品牌要和比亚迪、特斯拉竞争,价格战不是个简单事。自主品牌都在构筑价格天花板,你如果折扣太多,厂商利润会掉到哪去?而且,续航、品质虽然有保障,但国产车的品牌光环和合资品质相比,还差点火候。中间的平衡木不好走:要么价格便宜,要么品质高,但两边兼顾不好。你觉得呢?会不会有人像这车值不值得买这个问题上有点犹豫?我觉得挺正常——毕竟,车不是什么拼价格就能说得清的商品。
我还翻了下笔记,顺便翻了翻朋友圈,看到有人问:这个车开出去会不会很像斯巴鲁?我没细想过这个比喻,但确实两者的造型都偏硬朗,且有点越野味。这个细节倒成了个趣味点。
不过我也在想,冬天来了,续航里程会不会受到影响?热量大概会略微降低电池容量,我估算下,实际续航可能会掉个10%-15%。如果明年下半年能有点实测,我可能会考虑等第一个冬季车主的反馈再出手,毕竟十年无忧不是空口说白话——这话得看到实际表现。
5G技术是不是也会在这个车里用上?还没听官方说,但我怀疑如果要强调新质力,未来电子系统可能会更智能点。比如远程控制、自动驾驶辅助。嗯,这些都还算遥远,但加个智能包估计车价又得走个涨潮。
对了,你知道修理工跟我说,这车用料不错,但它的装配工艺要是再精细点,成本又得涨。我觉得挺有道理的。毕竟,工艺差不多,但用料硬,要求装配绝不能马虎。否则,出了毛病,后续保养和召回就麻烦。
这段时间,我常在想,买车其实越来越像买手机,除了硬件质量,还有那份用起来值不值的感受。EO羿欧目前参数看起来不错,但笑话是我自己都打个自治区的手法去估算:比如百公里成本,电费、磨损、保养,一年跑个2万公里,可能维护成本还不到几千块,但收益能不能大于花费?这个细节其实没人告诉你。
最后想问问你,这样的车,作为家庭第二辆,真能奏效么?还是说,我们还是更适合选个品牌靠谱点的二手车再折腾?这事交给时间去验证吧。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