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的明媚阳光下,比亚迪巴西乘用车工厂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首辆海鸥车型正式下线。当地时间7月1日,这场盛大的下线仪式吸引了众多政要和企业高层的关注,包括巴伊亚州州长杰罗尼莫・罗德里格斯、文化部部长马格蕾斯・梅内塞斯以及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等。这不仅标志着一辆新车的诞生,更象征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拉美市场实现了从产品到生态的跨越。总投资达55亿雷亚尔(约合71亿人民币)的生产基地,在短短15个月内从图纸变为现实,初期年产能达到15万辆,直接创造了2万个就业岗位。
这座总投资55亿雷亚尔(约合71亿人民币)的生产基地,从图纸到投产仅用15个月,却承载着改变区域产业格局的重量。作为拉美最大电动车制造中心,其初期15万辆年产能将直接创造2万个就业岗位,而首车海鸥的下线,标志着比亚迪从单纯出口到全产业链本地化的转型完成闭环。卡马萨里市成熟的汽车配套体系与港口物流网络,为这场产业布局提供了天然土壤,让"中国技术+巴西制造"的模式落地生根。
市场的认可早已写下注脚。自2021年进入巴西市场,比亚迪已赢得13万家庭的信任。2024年,当地每卖出10辆纯电汽车就有7辆来自比亚迪;2025年5月,这一比例跃升至9辆,纯电车型市场份额高达92.16%。混合动力领域同样亮眼:2024年占26%市场份额,2025年5月以3,678辆销量占据35.8%份额,意味着每3辆混动车就有1辆是比亚迪。单月超9,000辆的注册量、9.7%的市场份额,让其在2025年5月跻身巴西汽车品牌第四,在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核心城市稳居前三。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 “长期主义” 的战略定力在持续发力。面对拉美市场复杂的政策波动与层层竞争壁垒,比亚迪没有选择浅尝辄止,而是坚定以本地化策略破局:从车型设计上针对性研发适配热带高温高湿气候的电池防护系统,到构建覆盖100座城市的销售服务网络,确保用户能享受到及时响应的售后支持;从联合本地供应商搭建完整产业链,降低生产与物流成本,到仅用 15个月便建成本地化工厂,巧妙规避贸易壁垒带来的额外成本。这种 “深度融入” 的策略,让比亚迪不仅稳稳占据销量冠军宝座,更通过技术输出、产业赋能与生态共建,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出海的标杆,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 “深耕本地化” 范本。
随着比亚迪巴西乘用车工厂的投产,不仅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推动了拉美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海鸥车型的成功下线,预示着比亚迪在南美市场的布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不仅是比亚迪全球战略的重要一步,更是中国品牌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绿色出行理念、引领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的一个缩影。未来,在“中国技术+巴西制造”的模式驱动下,比亚迪将继续深耕本地化策略,助力更多国家和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