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纯电动车批发销量同比暴涨,新能源整体渗透率首次突破五成六,连比亚迪、蔚来这些品牌的新款纯电车都得排队等交付。
某汽车论坛有车主晒出刚提3个月的纯电车,续航缩水两成还趴窝,维修费够买辆二手燃油车。部分城市公共快充桩在高峰期故障频发,车主排队2小时才能充上电。
这哪是电车春天,分明是冰火两重天。
今天咱就来唠唠,为啥买纯电的人越来越多,内行人却拼命劝今明两年入手要小心?
纯电销量暴增背后,到底是谁在推波助澜?
先看关键时间点,2025年1月,商务部等8部门联合推出汽车以旧换新方案,报废旧车购买新能源乘用车最高补贴2万元,购买燃油车也有1万5。这套组合拳一落地,再加上地方叠加补贴,新能源车销量起飞了。但内行人说了,这波补贴就像强心针,打完可能更虚。
为啥这么说呢?
原来2025年上半年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低位,碳酸锂均价从2024年的高点暴跌到7万到7万5一吨,车企本来就憋着降价冲销量。补贴一加码,价格压到了骨折价。比如某品牌去年卖25万的纯电SUV,今年补贴后只要18万,比同级别燃油车还便宜2万。看着挺香,可问题藏在看不见的地方。
车企为了压缩成本,偷偷砍了电池包的防护层厚度,换用了循环寿命更短的磷酸铁锂电芯。原本能用3000次,现在可能2000次就衰减。这就好比给你个便宜大碗的饭,但米可能是陈米,吃着香,后续可能闹肚子。
再看数据就更明白了,2025年1到8月新能源车累计批发893万1千辆,同比增长三成多。8月单月批发销量达到约130万辆,环比增长一成左右。这个增速背后,除了补贴刺激,还有车企疯狂的价格战。
有个做汽车供应链的朋友透露,今年上半年好几家电池厂都在拼命压价抢订单。有的厂家为了拿下大客户,电芯报价比成本价还低,打算靠后期配件和服务赚钱。可这样一来,电池品质能有保障吗?市场上流传着一个段子,说现在买纯电车就像开盲盒,外观配置都差不多,但电池质量全凭运气。
还有个现象值得注意,2025年8月新能源渗透率达到56.7,这意味着每卖出10辆车,就有5到6辆是新能源。
这个数字放在全球都是领先的,但高渗透率背后是不是所有消费者都做好了准备?
很多人是被补贴和低价吸引,冲动下单,等真正用起来才发现各种不方便。从销量结构看,今年卖得好的纯电车主要集中在15万到20万这个价位段,这个区间的车型配置看着不错,续航标称都在500到600公里。但实际体验呢?夏天开空调打个八折,冬天低温再打个六折,真实续航可能只有300多公里。这对于经常跑长途或者没有固定车位的用户来说,简直是灾难。
补贴带来的短期繁荣掩盖了很多问题,等到明年补贴退坡或者取消,市场会怎么样?
车企还能不能维持现在的价格?
消费者会不会发现自己买的车不值钱了?
这些都是悬在半空的问号。
续航虚标、充电爆雷,技术短板藏着多少坑?
很多人买纯电图的就是省钱,可2025年8月某车主的遭遇给所有人敲了警钟。花16万买的续航600公里新车,夏天开空调实际只能跑450公里,冬天零下5度缩水到300公里,上下班一周得充三次电。9月初某地商场快充站,8个充电桩有3个报故障,等充上电花了40分钟,上班差点迟到。
这背后到底是啥问题?
一是电池虚标成了行业潜规则。厂家宣传的CLTC续航是实验室理想工况,匀速20到30公里,不开空调不开暖风,路况完美。但实际WLTC续航接近日常驾驶,加减速频繁,开空调开暖风,差了两到三成。冬天低温下差距更大,电池活性降低,电量像被冻住了。
有个车主在论坛上晒出自己的用车数据,新车刚提回来,满电显示续航580公里,实际跑了420公里就趴窝了。他专门做了测试,夏天市区工况续航打七折,高速工况打八折,冬天市区工况只有六折。这还是新车,等开个两三年电池衰减了,续航会更惨。
二是充电桩快而不优。截至2025年8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已突破1734万8千台,同比增长五成多。数量看着很多,但其中大量是7千瓦慢充私桩,充满要8到10小时。新国标要求的120千瓦以上超快充桩覆盖率仍然不足。
公共充电站的问题更复杂,有的运营商为了省成本,用的充电模块质量差,夏天高温冬天低温都容易罢工。有的充电站建在偏僻位置,车位被燃油车占了,纯电车主找到充电桩也充不上。还有的充电桩显示可用,扫码后发现故障,白白浪费时间。
一个跑网约车的司机说,他每天最头疼的就是找充电桩。市区的快充站要么排队,要么故障,要么被占位。他算过账,每天花在找充电桩和排队充电上的时间超过2小时,这2小时本来能跑好几单。如果换成燃油车,加油5分钟搞定,一个月能多赚好几千。
充电桩的分布也很不均衡,一线城市核心区域密密麻麻,但稍微偏一点的地方就很少。二三线城市更惨,除了商场和高速服务区,其他地方基本找不到快充桩。这导致纯电车的使用场景被严重限制,只能在市区代步,跨城出行全靠运气。
还有个隐藏的坑是充电费用,很多人以为充电比加油便宜,但实际上公共快充站的电费加服务费,每度电要1块5到2块,充满一次50到60度电池要花80到120块。如果按每周充两次算,一个月充电费用四五百,跟开小排量燃油车差不多。只有家里能装慢充桩,用谷电充电,才能真正省钱。
电池技术本身也有瓶颈,目前主流的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已经接近理论极限。想要大幅提升续航,要么增加电池容量,但车重会增加,能耗反而上升。要么等固态电池,但量产还要时间。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续航焦虑解决不了,充电体验又跟不上,纯电车的实用性大打折扣。
今明两年买纯电,到底是捡漏还是接盘?
有人要说,技术问题慢慢解决呗,现在买纯电不还是比油车划算?
但内行人算了一笔账,如果你计划开5年以上,今明两年买的纯电车可能反而不如油车抗造。看电池寿命就知道了,目前主流三元锂电池的循环次数约2000到3000次,充满放一次算1次,按每天充1次算,理论上能用5到8年。但实际使用中频繁快充、低温环境会让寿命大幅缩水。2025年车企为了降本,普遍采用成本更低的磷酸铁锂或低镍三元电池,循环次数可能只有1500到2000次。
开3到4年续航掉到七成是常态,换电池费用占车价四到五成,相当于半价再买辆新车。有个车主2022年买的纯电车,今年电池健康度已经掉到75,去4S店问换电池要8万多,当初买车才花了18万。他算了算,还不如卖掉换辆新车,可二手车商给的报价只有5万,亏得想哭。
技术迭代的风险更大,2026年固态电池大概率量产。广汽、上汽、亿纬锂能等多家企业已经官宣2026年量产计划,能量密度超400瓦时每公斤,充电速度大幅提升。到时候你现在买的液态锂电池纯电车,就像2010年的智能手机碰上全面屏,二手价膝盖斩。
更麻烦的是,2025年底工信部可能出台更严的电池安全标准,比如强制要求电池组8年质保,现在买的老款车型可能不符合新规,保值率崩盘。这不是危言耸听,看看前几年买的老款纯电车,现在二手市场根本卖不动,同年份的燃油车还能卖个好价钱。
从使用成本看,纯电车省钱的前提是有家充桩,用谷电充电,每公里成本才几分钱。但如果只能用公共快充,成本跟燃油车差不多,甚至更高。再加上电池衰减、保险贵、维修贵,综合成本不一定比燃油车低。
有个做二手车生意的朋友说,现在收纯电车特别谨慎,要看电池健康度,要看充电记录,要看有没有事故。即使这样,收来的车也不好卖,因为买家都担心电池问题。他现在基本不收超过3年的纯电车,风险太高。
保值率是个大问题,燃油车开3年保值率还有六到七成,纯电车可能只有四到五成。开5年的纯电车,保值率可能只有三成,这还是品牌车型好的情况。如果是小品牌或者冷门车型,可能一到两成都卖不掉。这意味着你买车的钱,大部分都打了水漂。
还有个隐性成本是时间成本,纯电车充电慢,找桩难,这些时间都是钱。如果你是上班族,每天通勤固定,问题不大。但如果你经常出差跑业务,或者喜欢自驾游,纯电车会让你的行程充满不确定性。
网友最关心的5个问题,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续航缩水是不是所有纯电车都这样?
不是,高端车型比如蔚来ET7、特斯拉Model Y高性能版,用的是定制电池管理系统,低温续航损失能控制在15以内。但这类车普遍比同级别贵3到5万,预算有限的慎选。中低端车型为了控制成本,电池管理系统比较简单,低温续航损失可能达到三到四成。
快充桩故障率高,家充桩能不能解决?
能,但前提是你有固定车位且物业同意安装,一线城市老旧小区成功率不到四成。另外家充桩功率一般是7千瓦,慢充充满要8到10小时,适合夜间停车。急用车还是得靠公共快充,所以家充桩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不能完全替代公共充电网络。
现在买纯电,选哪个品牌更靠谱?
优先选电池供应商是宁德时代、比亚迪刀片电池的车企,这两家的电池循环寿命和安全性经过市场验证。比如比亚迪秦PLUS EV,车主实测3年续航衰减不到一成。避开小品牌的杂牌电池,售后可能找不到人。还要看车企的充电网络布局,有自建充电站的品牌用起来会方便很多。
以旧换新明年还会继续吗?
大概率延续但力度可能调整,2025年以旧换新效果显著,1到8月新能源车累计批发893万1千辆,同比增长三成多。但具体补贴金额和门槛可能根据市场情况调整,想薅羊毛建议关注年底动向。有消息说2026年可能取消续航补贴,只保留换购优惠,补贴金额也会降低。
如果已经买了纯电,怎么减少踩坑?
记住三点,别经常用快充,每周不超过2次,频繁快充会加速电池衰减。冬天提前预热电池,上车前用APP远程启动,让电池升温到工作温度,续航能多跑一些。每年做一次电池健康检测,4S店一般免费,及时发现问题能避免大损失。还有就是养成良好的充电习惯,电量保持在20到80之间,不要完全放空也不要每次充满,这样能延长电池寿命。
结语:纯电不是洪水猛兽,但入手前得擦亮眼
说到底,纯电车是未来的趋势,2025年8月新能源渗透率已超五成六,远超全球平均水平。但今明两年正处于技术迭代期和过渡期,便宜的背后可能是偷工减料,补贴的诱惑可能藏着长期成本。
如果你打算开3到5年、对续航和充电没那么敏感,现在买纯电确实能省一笔。但要是想长期持有5年以上或者追求省心,不妨再等等,等固态电池普及、充电桩品质提升、车企不再为销量卷价格的时候,那时候入手才是真香。毕竟买车不是冲动消费,而是长期投资,你说对吧?
市场数据不会骗人,2025年1到8月新能源车批发销量同比增长三成多,但二手车保值率却在持续走低。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恰恰说明了市场还不成熟,消费者需要更理性。不要被销量数字和补贴优惠冲昏头脑,多想想3年后5年后的使用场景,多算算综合成本,多看看车主的真实反馈。
纯电车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救命稻草,它只是一个交通工具,适合不适合你,得看你的实际需求。如果你有固定车位能装家充桩,每天通勤距离不超过50公里,周末偶尔市区转转,那纯电车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如果你经常跑长途,没有固定车位,或者对续航有较高要求,那还是老老实实选燃油车或者混动车吧。
2026年固态电池量产后,纯电车的使用体验会有质的飞跃,那时候再入手,才是真正的好时机。现在买车,就像赶了个早集,看着热闹,实际上可能错过了更好的机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