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反内卷”的风从“60天账期”吹到了“一口价”。
近日,网传出一份关于某品牌的“紧急通知”:2025年7月1日00:00起,品牌将启用新购车政策,此前报价方案、政策即将全部作废”。
随着多家车企“一口价”的松动,车市释放出一个信号:价格战放缓并不代表结束,车企只有“卷”技术才有未来。
“一口价”已经松动
很多购车消费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走进4S店询问车型优惠时,销售人员马上拿出计算器,一番噼里啪啦计算后,告诉你“可以优惠*000元”,你与他“大战”几个回合,他又让步了好几千。最后,看似你以最优惠的价格拿下了心仪之车,但事后你免不了犯嘀咕:是不是又被销售人员“套路”了?价格或许还有空间。面对费时费脑的议价过程,消费者都很恼火,所以当车企推出全国“一口价”时,很多消费者表示“买车更放心”。
不过,近期一些“一口价”开始出现松动,消费者或许又将重启“砍价”模式。
上汽通用是发起并坚定执行“一口价”的车企。2025年2月,别克品牌春季发布会上,宣布全面推行品牌“一口价”,承诺全国如一,不分地域,在哪买都一样;全网如一,线下线上官方渠道价格如一。“以后别克的车,统统‘一口价’,明码标价,童叟无欺!”然而,最近,也传出别克车型“一口价”有所松动。有报道称,昂科威Plus在不同区域出现不同幅度的优惠,相差数千元不等。
有分析人士认为,7月“一口价”模式调整的背后,主要是受“国补”方案切换的影响。5月底陆续有地方开始暂停“国补”申请,但也不排除部分车企在“反内卷”环境下,主动对内进行营销策略的调整。
“价格战”仍在继续
其实,“一口价”并不等同于“价格战”,相反,它推动了汽车价格透明化,有助于汽车品牌在全国统一市场建立公平竞争环境。常言道,“货比三家”,消费者最怕的就是价格不透明或隐藏费用,而“一口价”省去了比价的烦恼,谁也不用担心成了“冤大头”。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传统4S店平均每单议价耗时长达3.2小时,从车型配置、裸车价格到赠品、保险等,消费者几乎都是在“蒙查查”状态中完成每一个环节的科普。
不得不承认,“一口价”从某种程度上“踩中”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去年8月,成都车展期间,上汽大众首先发布限时“一口价”7.99万元的途岳新锐Tharu XR车型,拉开了车市“一口价”的序幕。
今年以来,多家车企纷纷推进,“一口价”已成为业内最为常见的营销手段。比如,零跑推出限时“一口价”,C16增程和C11增程最高降幅4.5万元;吉利推出“焕新一口价”,明星产品银河L6 EM-i下探至6.98万元;智己直降4.5万元,智己LS6起步价降到19.49万元;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别克、凯迪拉克、东风日产、一汽-大众、广汽丰田等合资品牌也纷纷“上阵”,在换款车、新款车上采用了“一口价”。
当然,车企力推“一口价”并不完全是为消费者营造全国统一市场环境,其背后的“算盘”也很现实,要么为了冲销量,要么为了清库存给新款让路。
今年5月23日,比亚迪推出限时优惠活动,涉及王朝网、海洋网共计22款智驾版车型,最高补贴达5.3万元。这其实也反映出新能源“销冠”比亚迪背后的焦虑:1—5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约176.34万辆,同比增长38.7%,和此前既定的550万辆的目标相比,全年销量目标完成度仅为32%。
“一口价”犹如一柄双刃剑,避免了经销商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稳定了价格体系,但也同时成为降价的“遮羞布”,令形势急转直下。比如,逼近盈亏底价的“一口价”就让部分4S店叫苦不迭,远郊的4S店、城中央的4S店、一线城市的4S店、低线城市的4S店,原本租金、人工、客流等方面就存在较大差异,平摊到单车上的营销成本上也大不相同。如果“一口价”搁在经销商赚钱的时候,最多就是争论赚多赚少的问题,但放在当下,大多数经销商赔本甩卖时,用“一口价”来统一价格体系,就令其经营状况雪上加霜。
“卷”技术才有未来
面对愈演愈烈的车市“内卷”,有关部门及时出手。
5月3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直言“内卷式”竞争没有赢家。
此后,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也表态,支持中汽协提出的上述倡议,并表示工信部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降低生产成本,给广大消费者带来更优质、更具性价比的产品。
“一口价”的松动,是否意味着“价格战”摁下暂停键?答案是,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乐观。在车市库存“压力山大”的境况之下,销量,依然是车企和经销商最大的KPI。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4月末,全国乘用车库存350万辆,库存57天,较上月增加15万辆,较2024年4月增加12万辆,为历年4月的高点,总体库存压力呈增加趋势。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即便放弃了“价格战”,车企也依然摆脱不了库存压力。库存高企意味着供大于求,必然会给车型价格带来下行压力,而在“价格战”之外,车企还有哪些应对之法?
为了降成本,少不了让车企绞尽脑汁,甚至动起了“歪脑筋”。正如之前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所说,一些企业不遵守商业规则竞争,无限度地逼使供应商降价,拖欠供应商货款,还存在主机厂“偷工减料”“零公里二手车”等乱象。
也就是说,价格内卷只是结果,根源还在于,行业长期存在的种种问题,以至于积重难返。而“价格战”终究是伤人伤己,一些车企也开始明白,继续“卷”下去是没有未来的,车企长远的竞争力还得靠技术升级。以长安汽车为例,2024年其研发投入(全口径)151.58亿元(含阿维塔26.7亿元),保持10%以上增速。
即便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长安汽车利润总额也一直保持稳定。2024年,长安汽车归母净利润为73.2亿元,经营净现金流48.49亿元,效益基本盘平稳,资产负债率稳定且在正常水平。这充分体现了长安在“内卷”之下仍然保持了可持续经营的抗风险能力。
广汽董事长冯兴亚也于近日在一次媒体交流会上提到,智能化“比拼”将成为未来车企竞争的关键领域。他表示,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是有“天花板”的,当全行业技术趋同时,量产成本和装车效率将成为车企最重要的竞争力。如今,广汽不仅全面布局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扩大对外合作,同时还会确保产品智能化水平的领先性。
爱点评
“一口价”的本意是价格透明化,不是价格“最低化”。而反内卷也不只是一句含在嘴边的口号,更需要的是,推动落到实处的行动。解铃还须系铃人,发起“一口价”攻势的品牌,如今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拨乱反正”、重构行业健康发展生态的责任。而从更长远的发展来看,车企少一点套路、多一些真诚,并在续航、充电等技术和服务上不断突破,才能在消费者面前重建信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