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八个月,燃油车市场的表现真是让人惊喜。你知道吗?其实在这些销量榜单上,有一台车的声誉差到让我皱眉,但销量却反转了我的印象。
我刚翻了下笔记,发现那辆车的交付量竟然达到了15.2万——比我预想中的还多。那天我在展厅和一个售车的小伙聊,他笑着说:你别看网上骂得那么惨,销量是硬道理。我突然想,网上骂的多,是不是把它的缺点放大了,反而让真正懂的买家觉得更值。
说到这个,我也得说说这三款车的秘密武器。第一名,大家都知道,是日产轩逸。去年我试驾过,油门是不是有点闷?动力拉不动?但你细想,普通家庭用着,省油、稳当就行了。大概六万多的裸车价,配置也不算低,最重要是它的发动机,几乎没有出现大故障的报告。大概九成用户会告诉你,坐着就是踏实。
我抓心挠肺想,什么叫性价比高?不就是用得舒服,不贵。轩逸就是这样一款车。它虽然没有什么异乎寻常的亮点,但那份稳定和省心,是真实存在的。估算一下,百公里油耗大约6升,油钱还可以接受。再加上它的研发成本是多少?我觉得研发团队应该都在想:绝不能让它出大问题。毕竟,成本控制,要做到既能满足市场,又能保障品质,挺像配送快递一样,从仓库到门口,不能丢包。
可你知道吗?我有个疑问:轩逸还能继续靠这个配置打天下多久?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要的不是稳,更要玩,那它还能继续紧贴市场吗?可能吧,但我估算,至少今年还有两三年安全期。
第二名,大家比较熟悉的,便是大众朗逸。网上有人说动力差,超车费劲。可是我身边不少朋友用得挺顺,尤其是我那个表哥,日常上下班,车看起来年头不少,但三大件像新的一样。你说,十万块的合资家用车,要啥自行车?可靠才是最大的卖点,这点朗逸确实做到了。它的底盘扎实,安全也不用担心,配置虽然不算主动安全的顶级,但够用。
我心里暗想,朗逸的卖点是不是就是平平稳稳,够用就好这句话?它的研发,或许就像老工厂,几十年磨一剑,保证不用折腾。供应链方面,能保证稳定供货,很大概率是工厂有备胎或库存充足。就算近期零件涨价,朗逸的价格还能保持在七万多,可能是靠多备点库存应对。
当然我得问,廉价车的安全保障到底是不是个隐患?我觉得,只要安全测试不过关,就别说卖了。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最近的碰撞测试里,它表现还是挺令人放心的。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想想,国产车越来越像拼整体品质了,品质对上闯关也越来越严格。她们会不会逐渐拉开跟合资的差距?还是说,合资的底盘调得还比我们国产的用心得多?
第三名,恐怕许多人不太提前想到。吉利星越L,国产SUV能登榜,真让我刮目相看。在它开售的第一天,我就看到网友留言:这车怎么这么好看?的确,外形比起一些合资标杆,硬朗得多。关键是车架用的CMA平台,沃尔沃那套基因,算不得廉价。你想啊,那种底盘调校和悬挂舒适度,花钱都买不来的。
我对它的后排空间和配置倒挺有感触。有一次朋友问我:开星越L的油耗咋样?我估计,合理的估算是百公里大概8升左右。它的变速箱,确实像消费者说的,平顺得像水面划过的鸭子。设计上,除了外观,内饰用料也夸奖不多,但绝对比国产一二线SUV都要有质感。
不过嘛,我也得承认,某些安全配置没有标配,可能得再付点钱加装全套。你会不会觉得,这车的价格应该在十万到十二万之间,配置还能更丰富点?其实我猜,吉利还是想走旗舰路线,所以花大价钱请了沃尔沃的架构、调校团队。
说到这里,我要更正个印象:我最开始以为国产车大多靠低价快速拼拼挂,结果现在发现,走品质路线的国产车其实也不少,就像吉利星越L这种,越往上走,品牌的认知也在慢慢改变。
(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消费者能不能用得爽。你瞧,工作日早高峰,我那个朋友每天堵车堵到发疯,突然打电话问我:这车能不能帮我看看还能不能炒长安的库存?我笑了,说:能啊,只要别遇到堵车,省油就行。也就是个生活的态度。
这三款车,各有各的玩法。轩逸省心、朗逸稳定、星越L越看得人眼馋。可你会不会觉得,我忘了说最重要的一个点——用车的感受到底是什么?毕竟,再怎么精细的参数,最后还是要到人的感官里去。
这天我路上碰见个修理工,叼个烟,说:品控还是靠人,车再厉害,折腾几次,人都烦。我笑笑,也只能点头。其实我还挺喜欢这种低调不张扬的车,就像那些普通过日子的家伙,最扎实。
你有没有想过,这些看似普通的车,背后藏着的,是多少研发的工夫?或者,是供应链那点暗箱操作?我也不知道,也许真的是看起来平凡,实则内心强大。
对了,我突然想:真正的性价比,是不是就是在你还嫌麻烦的时候,还愿意多付一点?还是我太天真了。
一辆车,最能打动人心的,是它身上那些细碎的小细节。比如那天我在路口看见一个女司机,把太阳挡拉下来,冷不丁看到她指着后视镜微笑。那一瞬间,我就觉得,这车,也许就是她的小伙伴。
你说,下一次买车,会不会也像我一样,终于意识到那些不曾在意的小瞬间,才是最宝贵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