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指示灯还有三秒变红,你下意识拧满油门想冲过去,却突然感觉那股向前的动力猛地被一只看不见的大手掐断了。
001
那不是错觉,是一辆刚出厂的新国标电动车正在教你做人。
就剩下这几天了,不少城市的老小区车棚里,气氛比过年那会儿还得热闹几分,不过大家讨论的不是哪家超市鸡蛋便宜,而是那张贴在电动车行门口的一纸通知。
红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11月30号以后,那种你熟悉的一拧把手就飞出去、屁股底下能塞两件啤酒、脚踏板宽得能放个大西瓜的老国标车,彻底不让卖了。
我路过那家平时没人搭理的修车铺,老板正唾沫横飞地给围了一圈的大爷大妈科普。
说是科普,听着更像是在甩卖焦虑。
他说12月1号一开始,这就是道坎。
你现在要是还没买车,等到下个月再进去,看见的那就是另一个物种了。
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我试着去那家看起来装修挺气派的专卖店逛了一圈。
摆在C位的那几辆所谓的合规新车,光秃秃的造型让人怀疑是不是设计师把图纸画丢了一半。
原本咱们印象里那个全能的买菜神器,好像一夜之间减肥过度,瘦脱相了。
002
那辆售价三千多的新车就静静停在那,我围着它转了三圈,愣是没找着能放雨衣的地方。
后备箱没了,这点是最直观的冲击。
以前不管是去菜市场抢了一把打折的小葱,还是去学校接孙子顺手塞进去的书包,那个不算大的塑料后备箱就是咱们普通日子的百宝囊。
哪怕是最廉价的款式,哪怕那个盖子甚至扣不严实,它也是个让人安心的存在。
现在倒好,为了把车身塑料件比例卡在55%这一道死命令下面,为了那些所谓的镁铝合金听起来高大上的轻量化,车身被剃得干干净净。
除了一个仅仅够一个人坐的小垫子,屁股后头光溜溜的,后轮减震那一块赤裸裸地露着,像个还没完工的半成品。
那导购小伙子倒是挺实诚,或者说他也找不到更圆滑的借口,挠着头说这车主要是给那些没家累、不买菜的单身年轻人设计的。
这就很有意思了,满大街跑电动车的,难道不都是图个生活方便的普通人吗?
买把葱得挂把手上,备个雨衣得背身上,连个放充电器的地方都得自己想办法另外加装个袋子,还得担心交警查处外观改装。
这种尴尬不仅仅是少了块塑料壳子。
你看那些来接孩子的家长,站在学校门口一个个愁眉苦脸。
政策上白纸黑字写着48V电动车是非机动车,不用驾照还能合法带个十二岁以下的孩子。
这本是个便民的好事,可真等到车拿到手,你看着那个只有巴掌大的坐垫,再看看旁边背着大书包刚放学的娃。
把孩子塞哪?
坐垫上没地儿,难道让亲生的骨肉蹲在脚踏板上喝风?
一边是国家鼓励生育的宏大叙事,一边是老百姓接送孩子连个屁股都安顿不下的现实窘境,这两件事摆在一块看,怎么看怎么觉着魔幻。
003
要是光这不方便也就算了,毕竟咱们老百姓忍忍也就习惯了。
最让人心里发毛的,是那个让人哭笑不得的防篡改。
那天我在路口看到惊险一幕。
一个骑着崭新绿色牌照车的小伙子,眼瞅着要超前面那个骑得歪歪扭扭的老大爷。
那是早高峰,非机动车道上跟煮饺子似的。
小伙子把也拧了,速度起来了,就在车头刚过大爷车尾的那一瞬间,滴滴滴的警报声突然响得跟催命符一样。
紧接着,肉眼可见的,他的车像撞上了一堵无形的棉花墙。
动力没了。
原本这一下提速就能利索完成的超车动作,硬生生卡在了一半。
后面跟着的一堆车立刻一片刹车声,叫骂声瞬间就起来了。
这就是那个被吹上天的智能防篡改系统,速度一到25公里每小时,不管你那时候是不是在避让险情,不管后面是不是跟着一辆泥头车,超速自动切断电源,绝不含糊。
安全标准的初衷肯定是好的,没人愿意在路上玩命。
可是这一刀切的限速逻辑,放在真实复杂的路况里,真的安全吗?
有时候速度就是避险的工具,这突然的失去动力,就像让你在奔跑中突然被人绊了一腿。
那种对于车辆失控的焦虑,比稍微快的那几码速度,更让人手心出汗。
我就站在路边,看着那个差点酿成追尾的小伙子,脸色煞白地重新拧动把手。
那时候我就在想,坐在办公室里定这些参数的人,大概从来没在早晚八点的雨天里骑过车去打卡。
004
转过头再看看价格牌,那数字刺得人眼睛疼。
如果说减配是为了安全,那涨价是为了什么?
同样是两三千块钱,放在几天前的老规矩里,你能买到什么?
你能买到60V甚至72V的大电池,续航能跑个七八十公里,稍微有点坡度的地下车库,一拧把手就冲上去了,稳得像头老黄牛。
现在呢,同样把钱掏出去,换回来的是个48V的娇气包。
因为要智能化,因为要阻燃材料,因为要加装什么北斗定位、什么坡道缓降HTC、甚至TCS防侧滑。
听着全是汽车级的配置,高级吧?
真高级。
可我就想问一句,咱们骑个小电驴去买把芹菜,真的需要动能回收和定速巡航吗?
这就像是非给一个平时就爱吃碗拉面的人,硬塞上一套吃法餐的刀叉,还得为此多收两倍的服务费。
那个修车铺的老板跟我算了一笔账。
老款车的塑料件便宜耐用,坏了换一个也就是几十块钱。
新款这个镁铝合金、阻燃材料,再加上这一堆根本没办法屏蔽的传感器,车价直奔三千去,如果是用锂电池的款式,那更是贵得没边了。
关键是,跑得还没以前远,跑得也没以前快。
这一正一反,性价比低得让人想笑。
这时候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在11月这最后几天,老国标车的库存被抢疯了。
厂家在回笼资金,经销商在甩货,老百姓在抢着最后的机会。
有人甚至为了屯一辆能多跑几公里的旧车,专门把家里的旧账翻出来凑钱。
这哪是买车啊,这是在买最后一点对出行自由的掌控感。
那天晚上我在小区门口,看着一个大叔费劲地把他新买的合规车推进电梯。
因为没有抓手,那光秃秃的车屁股滑溜得很,他一脚踩空差点摔倒。
他嘴里嘟囔了一句脏话,很轻,淹没在电梯门关上的声音里。
那大概是对这这奇怪变化的最真实注脚。
我们为了更安全、更规范的明天,正在牺牲掉今天的一大块便利和逻辑。
那些坐在宽敞会议室里定下的尺寸和速度,终究是要这千千万万个在寒风里接孩子、送外卖、买菜的人,用身体和时间去硬扛下来。
外面的风挺大的,那个大叔的车如果没记错的话,连个挂挡风被的挂钩都没有设计。
这冬天,怕是不好过。
信息来源:
新华网:《新国标实施在即 市场反应观察》
央视新闻:《电动自行车新国标热点问题解读》
中国消费者协会:《关于选购新国标电动自行车的消费提示》
中国新闻周刊:《电动车新国标博弈背后:企业的成本与用户的痛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