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站在台上,背后的大屏幕亮起"30万起步"四个大字时,台下爆发出一阵意味深长的笑声。这笑声里藏着多少普通人的心酸?我们正生活在一个魔幻的时代——当打工人还在为3000块的房租发愁时,科技公司已经忙着给汽车装上激光雷达了。
小米YU7的发布会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这个时代最荒诞的对比。4999mm的车长,3米的轴距,835km的续航,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普通消费者越来越远的汽车梦。雷军轻描淡写地说"19万9不可能"时,可曾想过中国还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那些被称作"豪华内饰"的婴儿触感面料,摸起来怕是比很多人的工资单还要柔软。
科技公司总爱把"改变世界"挂在嘴边。可看看这些所谓的创新:自动内翻的门把手,全景曲面投影技术,700TOPS的辅助驾驶算力——这些花哨的功能,到底是为了解决用户痛点,还是为了制造新的消费焦虑?当一辆车的价格抵得上三线城市一套房的首付时,我们不得不怀疑,这些科技公司究竟是在造车,还是在造阶级门槛?
更讽刺的是,就在小米发布会同一天,某地爆出外卖骑手为抢时间闯红灯被撞身亡的新闻。一边是价值30万的"移动智能空间",一边是用生命奔跑的底层劳动者,这样的对比太过刺眼。科技公司总说要用技术让生活更美好,可当技术成为划分阶层的工具时,这种美好到底属于谁?
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场诡异的进化。从代步工具变成身份象征,从实用品变成奢侈品。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听起来高大上,可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油价又涨了多少,地铁月票能不能便宜点。当科技公司把"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当作卖点炫耀时,是不是忘了最基本的出行需求?
雷军说小米YU7拥有"1:3极致头身比"所以好看。可在这个看脸的时代,我们是不是也该看看这辆车的价格比例?30万,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两年的收入,相当于一个大学生五年的学费,相当于一个农民工六年的积蓄。当科技产品变成少数人的玩具时,所谓的科技创新还有什么意义?
那些宝石绿、钛金属、熔岩橙的炫酷配色,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可在这光芒背后,是越来越多人被排除在科技红利之外的阴影。科技本该是普惠的,现在却成了划分阶层的标尺。我们不禁要问:当科技公司忙着造"豪华高性能SUV"时,谁来关心普通人的出行尊严?
这场发布会的真正主角不是那辆闪闪发光的电动车,而是台下那些表情复杂的观众。有人兴奋地拍照发朋友圈,有人默默计算着月供金额,更多人则是转身离开——他们知道,这场科技盛宴没有自己的位置。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最该被连接的,或许是我们对公平的期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