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分会:9月纯电动销量约83.8万辆,同比上涨32.3%,显示新能源市场持续扩大,未来潜力巨大
看这组数据,心里其实挺震的。你说,现在真是个变天的节奏。9月份,全国纯电动车的销量差不多83.8万辆,别忽略这个万辆字眼,意味着多少家庭正在为换车、买车的事操心?同比往前年同期涨了32.3%,光这个数字就能看出,电动车的热度明显比去年翻了一番还多。
我记得刚入行那会儿,新能源刚开始火焰刚熄灭一半,司机还在担心续航到底能不能撑住日常,尤其是咱们一些二线城市,充电桩少得可怜。现在好了,不跑远看,大城市几乎家家都在部署,打桩的工程像火锅里的辣椒,越弄越多。虽然平均每个家庭买车的预算在15万到20万之间,但新能源车型越来越多,选择也丰富了不少。
关于数据的细节,纯电的增长确实值得一提。83.8万只是在一个月里的销量,有没有想过,这完全可以撑起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我跟朋友聊天,他还开玩笑说:你看,要是能一直这样增长,估计到2025年,新能源总销量能破百万。这个数字很估算,也没那么精准,但听起来未来的趋势挺靠谱。
其实我也在想,插电混动是不是有点被边缘化趋势?9月,插混销量44.9万辆,同比跌了差不多5%,环比反倒跳升了14%。是不是说明,用户更喜欢纯电的便捷性?还是说混动车的技术门槛还不够降低?我倒觉得,现在的混动技术有点像拼车,虽然比纯燃油车省油,但总觉得复杂,还在磨合期。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几辆不同品牌的电动车。有的车外观很普通,无非就是几件塑料件拼的,但内在的电池系统让我觉得,每次开车都像是在用高科技轧钢。你知道,我没太多研发方面的知识,但工作中见过的那些‘电池包’比起几年前,体积变得更紧凑了,续航也跑得更远。大约72%到83%的电池成本占比,也就是说,一款车的电池成本差不多占了整车的三分之二。而我猜的(这纯粹是感觉,不要太认真),未来一些品牌可能会更关注研发新型电池材料,毕竟电池技术的突破才是杀手锏。
市场的变数那么多,供应链又那么复杂。以我观察,像特斯拉、比亚迪这些头部玩家,供应链其实就像是打战的阵地,碎片化得很。很多零件要提前几个月甚至半年下订单,到最后还看到,电池模组的价格一年内能跌个20%左右。你说这是不是像拼拼图?我跟朋友开玩笑。
后续我还想说,别的一线厂家也在推动国产化。你知道,很多零部件实际上都挺类似,差别不大,但调料上的差异有时候能决定成败。比如别克、日产、吉利,价格区间基本都在10万到20万中间,实际用起来的差别在哪里?更顺手的方向盘?更静音的空调?还是油耗实实在在比普通燃油车少?这都很微妙。
不过我得承认,一个巨大的疑问是:用户到底看重哪一点?续航?价格?还是品牌信任?我感觉,现在都市消费者对充电便利性有了很高的期待。尤其是在一些居民区充电难问题没解决之前,新能源车的痛点还不少。每次跑市场,发现充电桩位置布局不合理,最近还在想,未来可能会有智能调度的应用,像点外卖一样找最近的桩,避免白跑一趟。
讲到这里,我其实还在怀疑,传统车企用那么多资金不断推新,是否仅仅为了赶时尚?其实之前,不少人买车图个实用,不用担心续航,能跑的长就好。但新能源的新界限到底在哪里?会不会像某些人说的,到底它是不是走得远、用得精,还差点火候?我没有答案,只凭这些数字和市场表现猜测。
提个问题:你有没有想过,像这样的市场爆发,到底还会持续多久?特别是氢能和燃料电池的潜在加入,未来会不会把新能源定义拉得更宽?或者,也许,终极的答案藏在某个不经意暴露的新技术中。毕竟,谁愿意相信,未来的汽车真的就是充电+续航两件事就能搞定全部?说起来还真挺复杂。
(这段先按下不表)反正,未来什么样,我都得边走边看,但我觉得,新能源市场,不像过去那么虚火多了,是真实在往实用良性方向走。只是,环绕在我脑袋里的疑问,还是很多,比如:技术的突围、供应链的稳定,或者,说白了,消费者的惯变迁——到底,我们还能期待更宅家版的入门电动车?呵呵,谁知道呢。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