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限速引争议:车主觉得耽误事,政策想保安全,该咋平衡?

最近网上有个投票,87% 的电动车车主都反对这个限速。可工信部说 “10 次事故 9 次快”,觉得慢点开更安全。一边是老百姓觉得耽误事,一边是政策想保安全,这中间的疙瘩,到底该怎么解?

电动车限速引争议:车主觉得耽误事,政策想保安全,该咋平衡?-有驾

有人说限速是为了安全,可真要较真,这事没简单。全国 3.8 万起电动车事故里,真正因为速度快出事的,还没操作不当、酒驾、随便超车这些原因多。就像开车,有人开 60 码能撞,有人开 120 码反而稳,关键不在速度数字,在怎么开。

电动车限速引争议:车主觉得耽误事,政策想保安全,该咋平衡?-有驾

德国柏林就挺有意思,他们不搞 “一刀切”,学校门口、菜市场这些地方,限速低得很;到了宽敞的主干道,车少的时候能适当快一点。反观不管是早晚高峰的大马路,还是小区里的小路,全按一个速度卡,你说能不别扭吗?

再说安全措施,南京有个骑手出事,因为戴了头盔,最后就擦破点皮。这说明啥?头盔比死死卡着速度管用多了。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也说,70% 的事故都跟驾驶习惯有关,跟速度快慢关系真没大。与其盯着速度表,不如多管管那些闯红灯、逆行的。

对普通人来说,限速影响的是日子。外卖小哥最有体会,2 公里的订单,按限速跑,加上等红绿灯,30 分钟根本不够用。送晚了要挨骂,要扣钱,你说他能不急吗?

更讽刺的是,现在好多共享单车,蹬快点都能超过限速的电动车。有次我看个大姐骑电动车,后面带着孩子,上坡的时候车慢悠悠地爬,还没旁边走路的大爷快,气得她直拍车座。

电动车限速引争议:车主觉得耽误事,政策想保安全,该咋平衡?-有驾

政策一严,反倒催出些歪门邪道。广州有个车行老板,偷偷把电动车限速解到 52km/h,结果有人骑这车出了人命,老板最后被判刑了。你以为这是个案?好多地方都有这种 “解码” 生意,为啥?因为原限速实在太影响生活了,有人宁愿冒险。

新国标里说有防篡改技术,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车行师傅有各种办法绕过去,就像给猫脖子挂铃铛,猫自己能摘下来,这铃铛挂着还有啥用?

经济学家李稻葵说过一句大实话:“不少标准,是不骑车的人给骑车的人定的。” 这话有点扎心,但理不歪。制定标准的人,可能每天开着车,体会不到骑电动车赶时间的滋味。

还有路的问题,好多地方的非机动车道,不是被私家车占了,就是坑坑洼洼。电动车本来就慢,再遇上这些糟心事,能不堵吗?有车主实测,在这种路上开,真的 “比步行还慢”。

看看国外,欧盟也有限速 25km/h 的规定,可德国允许特定路段开到 45km/h。日本更聪明,电动车限速 24km/h,但人家的专用道覆盖率超 60%,路顺了,慢点也不耽误事。呢,路没修好,先把速度卡死了,这不本末倒置吗?

学校门口、商圈这些人多的地方,就严格按 25km/h 来,用电子围栏技术,车一进这个区域自动减速,谁也改不了。

到了城市主干道,车流量稳定的时候,放开到 40km/h 没问题,装个 GPS 动态限速模块,路况变了速度自动调。

要是能划出专门的电摩道,那就更好了,允许开到 50km/h,但得要求骑车的人有驾照、上保险,跟汽车一样规范起来。

技术上也得跟上,区块链电池管理就不错,充放电数据改不了,想偷偷提速,一查就知道。再配个智能头盔,速度超了就滴滴响,提醒骑车的人,也提醒周围的人。

杭州试过扩容非机动车道,结果事故降了 21%,外卖配送效率还升了 15%。这说明啥?路权给够了,速度稍微放开点,安全和效率能兼顾。

电动车限速引争议:车主觉得耽误事,政策想保安全,该咋平衡?-有驾

现在全国 200 多个城市慢慢解禁 “禁摩令”,就是看到了分类管理的好处。电动车也一样,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全按一个标准来。

说到底,安全和效率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就像限速像根绳,勒太紧喘不过气,太松又怕摔跟头,关键是得系对地方。

以后制定标准,不如请些外卖员、接送孩子的宝妈来出出主意,他们天天骑车,最知道哪里不方便。再搞个 “安全效能综合指数”,不光看事故率,也看看大家上班上学耽误不耽误,满意不满意。

电动车是老百姓的代步工具,不是洪水猛兽。把速度调得合情合理,把路修得顺顺当当,比啥都强。你觉得电动车限速该怎么调?身边有因为限速闹心的事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