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了个文件,要求车企自建的充电桩原则上要“无差别开放”。
这消息一出,新能源车主们乐了,车企们却有点坐不住了。
充电桩的江湖:谁在玩“独食”?
现在买电动车的人最关心啥?
除了续航,就是充电方不方便。
车企们自然也懂这个道理,所以不少品牌都在拼命建自己的充电桩,尤其是那些高端电动车品牌。
蔚来、理想、特斯拉这些新势力车企,充电桩建得最欢。
蔚来更是“基建狂魔”,全国有5000多座充电站,近3万个充电桩,比第二名理想多出一倍。
小鹏、极氪、昊铂这些品牌也在跟进,但规模相对小一些。
有意思的是,这些车企的充电桩开放程度各不相同。
蔚来最“大方”,80%的充电桩都能给其他品牌的车用,车主们口碑不错。
小鹏也基本全开放。
特斯拉则是新款的V4充电桩开放,老款V3还没完全放开。
理想稍微“抠门”一点,5C超充桩目前只给自己家用,说是技术原因,但车主们心里都明白——这么好的充电桩,谁不想独占?
买电动车的人,心里都在盘算什么?
现在买电动车的人,除了看车本身,充电体验也是重要考量。
很多车主选车时都会想:“这品牌的充电桩多不多?快不快?别的车能不能用?”
比如你花大几十万买辆高端电动车,结果发现充电桩少得可怜,还得跟网约车抢公共桩,心里肯定不爽。
所以车企建充电桩,本质上是在卖“充电体验”——你买我的车,充电不用愁,速度还比别人快。
但问题来了:如果所有充电桩都开放,高端车主们会不会觉得“特权”没了?
毕竟花大价钱买车,图的就是专属服务。
这就好比你去高档餐厅吃饭,结果发现隔壁大排档的顾客也能进来点菜,心里多少有点不平衡。
政策风向变了,车企怎么办?
国家这次的文件虽然没强制要求车企开放充电桩,但态度已经很明确:充电设施是基础设施,不能搞“小圈子”。
这对那些靠充电桩吸引客户的车企来说,确实是个挑战。
受影响最大的可能是理想。
他们正在疯狂建5C超充站,计划明年突破4000座,这些超充桩速度快、体验好,本来是理想纯电车型的一大卖点。
如果被迫开放,车主们的“专属感”就没了。
不过话说回来,开放充电桩未必全是坏事。
首先,充电桩用的人多了,利用率提高,车企也能赚点电费和服务费。
其次,开放后车主充电更方便,反而可能促进销量。
为什么比亚迪、小米不急着建充电桩?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像比亚迪、小米这些卖得很火的品牌,反而没怎么建公共充电桩。
比亚迪主要在商用车领域布局,小米则干脆没规划。
其实他们很聪明——现在第三方充电网络已经很完善了,特来电、国家电网这些运营商加起来有几十万个充电桩,覆盖全国。
普通车主日常充电完全够用,何必自己费钱费力去建?
但高端品牌不一样。
他们的车主对充电体验要求更高,第三方充电桩虽然多,但功率、稳定性参差不齐。
花大钱买豪车的人,可不想排队等充电,或者遇到动不动就故障的“便宜桩”。
所以蔚来、理想这些品牌才要自建超充网络,说白了就是在卖“尊享服务”。
充电桩开放后,车企还建不建?
这个问题得分情况看。
对走量的平价电动车来说,与其自己建桩,不如跟第三方合作,省下的成本让利给消费者更实在。
但对高端品牌来说,自建充电桩仍有价值。
就算开放给其他车用,也可以通过会员制、积分兑换等方式,让自家车主享受优先充电、更低价格等福利。
这就好比机场贵宾厅,虽然谁都能进,但航空公司的高级会员总能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更重要的是,自建充电网络能让车企掌握更多用户数据,优化服务。
比如知道车主常去哪里充电,就能针对性布局;发现某些桩故障率高,就能及时维修。
这些数据对提升用户体验很有帮助。
买车人该怎么选?
作为消费者,现在买电动车要考虑的因素更多了。
如果你图实惠,比亚迪、小米这些品牌是不错的选择,充电靠第三方网络,车价也能更亲民。
如果你追求高端体验,蔚来、理想这些品牌的充电服务确实更省心,但得做好心理准备——未来这些充电桩可能会越来越“公共化”,专属感可能打折扣。
不过话说回来,充电桩开放是大势所趋。
长远来看,所有电动车充电都会越来越方便,这才是行业发展该有的样子。
车企们与其纠结“独食”还能吃多久,不如想想怎么在开放的环境下,继续给车主提供更好的服务。
毕竟,电动车时代真正的赢家,永远是那些把用户需求放在第一位的品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