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比方,汽车研发就像做菜。配方、食材、火候,每一步都讲究。特别是供应链,就像市场买菜,你得拿捏好供货时间和价格,不然一旦缺货,饭都做不好。前几天和我一朋友聊起他新拿的SUV,他说,开发这车,材料跟做菜一样难,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这话我特能理解——现场坑多着呢。
最近我翻了下笔记,发现猛士M817 Pro版这个硬派插混的油耗数据挺有意思。官方标着140公里纯电续航,但我自己跑通勤路,单程4公里,实测电耗在19kWh/100km左右,这比官方的24.8kWh/100km低不少,续航反倒能跑85公里,多了4公里。但我承认,这数据可能有点偏,因为我开的路段车流顺畅,不堵车;如果碰上拥堵,恐怕电耗得蹭蹭涨。你们平时通勤情况怎么样?有没有碰到过同样续航达不到的尴尬?
充电这部分,我觉得最关键,毕竟电动车和插混的使用成本重头戏就是充电价格。我用了南方电网的快充桩,16分钟时间,从19%充到77%,花了13.16元。算下来,每度电大约0.66元,不算贵。如果是夜间谷电时候充电,那成本还能再降一半左右,这招儿挺实用。其实我没细算过,谷电时段的时间分布会不会很死板,毕竟工作日白天也要用车,不是每个人能保证晚上充电。生活里,这算不算现实问题?
说到混动,我原来以为硬派车插混就是摆设,油耗也不会低太多。但猛士M817的表现让我得改观不少。本月平均电耗是8.2kWh/100km,油耗9.1L/100km。相较于同类燃油越野高达12L/100km以上的水平,节油效果明显。而且怠速开空调时,油耗只有0.2L,挺惊喜,智能保电系统确实有用。我一个修理工朋友说过,这些新系统,看似复杂,实际帮忙不少。毕竟空调下还得省油,真的不容易。你去店里问问他们,是不是也这么说?
可问题来了,这么复杂的电控系统稳定吗?我反复研究猛士M817的研发流程,猜测它们对硬件适配调试下了很大功夫。不然纯靠软件算法恐怕扛不住实际的极端用车环境。毕竟硬派越野车走烂路、冷热交替明显,不是轻而易举能保证电池和电控经久耐用。我暂时没看到这方面的长测数据,这点先按下不表。
说回实操,驱车节能还有多靠技巧。避免急加速,城市里尽量用纯电,一急油耗蹭蹭往上窜,电池和发动机都行情不好。我的体感是,通过动能回收减速,能降1.5kWh/100km的电耗,挺实用。我朋友也笑说,我开猛士时候老急刹车,油耗高得吓人。这其实反映了用户认知的重要性,车给你准备了省油的可能,不用就亏了。
怀疑一下,猛士M817 Pro版的成本回收到底快不快?我简单心算,假设百公里平均油耗10L,7元/升,每百公里70元燃油成本;电费谷段摊算每度电0.3元,纯电模式下24.8kWh,约7.4元。算下来城市通勤优势明显,但高速耗油依然是个成本重头。说真的,这数字倒是合理但也得看车主个人使用环境,差别会很大。
要说同价格区间的燃油SUV,比如哈弗H9,油耗动不动就上12L,保养费以及油品要求更硬气。猛士M817的混动模式,至少看起来经济实惠不少。但对比起来,那车的维修路径简单粗暴,配件便宜,这个我得承认,还没猛士那么复杂,好坏真的看个人需求。
偷偷吐槽一下,研发阶段有段时间我以为猛士M817 Pro的电池容量能上40kWh以上,看来我的信息有误,大概是车企隐瞒了实际数字,或者我理解错了。31.7度电池对硬派车来说已经算挺大了。其实折中些也好,太大电池也有重量和成本负担,毕竟越野车底盘设计都挺紧凑。
我新换了个充电桩,和销售聊得多些,他提醒我升级智能充电方案可以统筹调度,省不少心,充电时兼顾电价波动,自动调整。听起来挺复杂,又有点麻烦,我自己还在摸索阶段。你们有用智能充电的车主吗?这玩意真有那么神?
说实话,猛士M817 Pro版的能耗表现已经让我重新审视硬派越野的电气化未来。它的油电协同确实把燃油车甩开几条街,至少在数据和日常表现上是如此。能否保持这种优势,关键还得看后续供应链的稳定、研发支持以及用户的真用感受。你们有没有尝试过类似硬派插混?感觉是不是真的省钱?还是假的混呢?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