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向智能化转型的进程中,自动驾驶技术路线的抉择成为了各大车企面临的关键问题,其中纯视觉与激光雷达融合感知两种方案的激烈争论从未平息。而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的一番表态,让小鹏汽车在这场技术路线的角逐中走向台前,他明确表示:“无论是智能辅助驾驶,还是未来的无人驾驶,我们都会坚持全视觉方案。”这意味着小鹏汽车将坚定地踏上特斯拉走过的纯视觉路线。
何小鹏做出这一决
策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有着多维度的深入考量。从技术发展潜力来看,他坚信视觉技术蕴含着超越激光雷达的巨大潜能。他举例说,未来先进的视觉系统能够敏锐地识别出路面上可能导致轮胎被扎的钉子,以及被挪动过的沙井盖,而这些精细的识别工作对于激光雷达而言,实现起来颇具难度。在实际驾驶场景中,这些看似微小却能影响行车安全的细节,视觉系统凭借其对图像的深度学习和理解能力,有望做到提前预警,防患于未然。
成本因素也是小鹏汽车选择纯视觉路线的重要驱动力。在当下的汽车市场竞争中,成本控制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价格优势。激光雷达的高昂成本一直是阻碍其大规模普及的一大难题,单颗激光雷达的价格仍在数千元级别,这无疑大幅增加了整车的制造成本。采用纯视觉方案,小鹏汽车可以有效降低硬件成本,幅度可达60%以上。成本的降低不仅能够让消费者以更实惠的价格享受到智能汽车的便利,也有助于小鹏汽车在价格战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扩大市场份额。
小鹏汽车在技术层面也为纯视觉路线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全新P7全系标配的三颗自研图灵AI芯片,为整车带来了高达2250TOPS的恐怖算力,远远超越了当前主流智驾系统。其中两颗芯片专注于智能驾驶领域,驱动VLA大模型,另一颗则协同高通8295P芯片赋能智能座舱VLM大模型。强大的算力为纯视觉方案提供了核心支撑,使得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处理和分析摄像头采集到的海量图像信息。配合5颗800万像素高清摄像头组成的感知网络,城市道路识别精度提升40%,系统功耗反而降低20%。实际表现也十分出色,复杂环岛场景通过率达到98%,狭窄车位泊车时间控制在45秒内,甚至实现了“车位到车位”的无图智驾,充分展示了纯视觉方案在强大算力加持下的可行性。
不过,纯视觉方案也并非毫无挑战。最突出的问题在于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在暴雨、大雾、逆光等低能见度或特殊光照条件下,摄像头的性能会受到极大限制,导致视觉感知出现偏差甚至失效。此前,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就曾在极端天气下出现过事故,小鹏汽车也面临着同样的考验。去年,一辆小鹏P7因逆光误判而直接撞上护栏,维权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了消费者对纯视觉方案安全性的担忧。
面对这些质疑,何小鹏表现出了十足的信心与决心。他表示,小鹏汽车会通过持续优化算法、加强数据训练等方式来提升纯视觉方案在极端环境下的应对能力。小鹏汽车计划利用云端大模型增强智驾系统对道路场景的理解能力,依靠强大的云端算力,使系统能够更快速、准确地判断各种复杂路况,尤其是在突发状况下做出及时反应。按照官方说法,采用云端大模型后,训练效率已提升了2.6倍,2025年小鹏云端的算力将会达到10EFlops以上。
何小鹏还预言,到2027年,关于纯视觉与激光雷达融合感知方案的争议将会尘埃落定。他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纯视觉方案的优势将更加凸显,最终会被市场广泛接受。届时,纯视觉方案在自动驾驶领域究竟能否如他所预期的那样大放异彩,我们拭目以待。但无论结果如何,小鹏汽车坚定走纯视觉路线这一决策,都将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为整个行业的技术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