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第392批公告后:当七孔格栅装上东风DSMA平台,3.6L V6变1.5T混动,92.3%零件来自中国供应商

工信部第392批公告后:当七孔格栅装上东风DSMA平台,3.6L V6变1.5T混动,92.3%零件来自中国供应商,18万起售的这台车

3.6L Pentastar那台发动机,彻底不供了。

这消息在Stellantis 2024年财报里写得明明白白,当时我还以为只是某个区域市场的调整。直到工信部第392批公告出来,看到申报图上那串参数——东风DSMA平台、东风马赫1.5T混动、DFMC15TE型号,我才意识到这事是真的。七孔格栅还挂在那儿,但里面装的已经完全是另一套东西了。

朋友圈有个老哥,2019年提的大切,3.6L自吸配8AT。前两天约着去越野,路上他突然问我:“听说新出的那款,发动机排量只有1.5?”我说对,而且还是混动。他没再说话,只是默默加了把油门,听着V6那种沉稳的声浪在山谷里回荡。

平台这事儿,说起来挺技术的,但对车的影响可能比想象中大。以前国产那几款,自由光也好指南者也罢,骨子里是FCA的Giorgio或者Compact架构。现在工信部资料写得清楚,新车用的是东风自研的柔性平台。白车身扭转刚度28000牛米每度,副车架据说能扛30次跌落冲击测试,数据层面不算差。

可架不住有人会琢磨:这平台原本是给东风风神、岚图那些车用的,现在拿来装四驱,调校能不能跟上?DSMA确实预留了PTU接口,电控多片离合器也能装,前后轴动态分配理论上都没问题。但四驱这东西,硬件只是基础,调校才是灵魂。城市SUV的四驱逻辑和越野车的四驱逻辑,完全是两个思路。

动力总成的变化更直白。1.5T涡轮机加上P1+P3双电机,系统综合功率220千瓦,峰值扭矩420牛米。东风技术人员说越野模式下电机能瞬间爆发扭矩,弥补小排量低扭不足。账面上看着不错,WLTC馈电油耗5.8升,比老款省多了。

工信部第392批公告后:当七孔格栅装上东风DSMA平台,3.6L V6变1.5T混动,92.3%零件来自中国供应商-有驾

只是开惯了大排量自吸的人都清楚,线性输出和瞬间爆发,感觉完全不一样。在烂路上慢慢蹭的时候,你需要的可能不是420牛米的瞬时扭矩,而是那种踩多少给多少、踩哪儿到哪儿的可预期性。官方回应说会通过软件标定保留原有的油门响应特性,这话听着挺好,实际效果得开了才知道。

四驱配置是另一个疑问。Selec-Speed陡坡缓降、4-Low模式下的扭矩放大,这些以前的核心技术,新车还保不保留?工信部披露的信息里,只提到电控四驱、前后轴动态分配、电子限滑,但机械分动箱只字未提。如果没有分动箱,那所谓的越野能力,大概率就是靠电机扭矩和电子系统模拟出来的。

这跟真正的低速扭矩放大,本质上不是一回事。

车身结构也值得说说。DSMA本身是承载式架构,虽然东风搞了副车架加强,测试数据说交叉轴工况下形变量比普通承载式降了37%。210毫米离地间隙、28度接近角、32度离去角,参数比城市SUV强一截。但你要让它跟带大梁的非承载式比抗扭性能,多少还是有差距的。

去年在阿拉善,见过一台老款牧马人卡在沙窝里,车身扭成那样都没事,拖出来继续跑。这事儿放在承载式车身上,悬架可能就先扛不住了。

倒是智能化配置这块,本土优势体现得很明显。HarmonyOS座舱、15.6寸中控屏、AR-HUD,这些东西在同价位合资车上基本见不着。更有意思的是那套“越野信息融合界面”,能实时显示坡度、海拔、四驱状态、轮速差,检测到非铺装路面还会自动弹建议。车机里甚至内置了30条官方认证越野路线,带难度评级和导航。

这份心思花得挺细。但对硬核玩家来说,他们要的可能不是这些。

工信部第392批公告后:当七孔格栅装上东风DSMA平台,3.6L V6变1.5T混动,92.3%零件来自中国供应商-有驾

92.3%的国产化率,电驱、电池、悬架、制动系统全是中国供应商。联电科技的电控减振器,弗迪的磷酸铁锂电池包,伯特利的线控制动,成本确实控下来了。18万起售,这价格放在这个级别里算有竞争力。

可首批车主的反馈往往最真实。异响、电子系统稳定性、装配工艺,这些小毛病得等车真正交付了才见分晓。Stellantis那边说所有国产零部件都得过全球耐久测试标准,500小时盐雾、零下40度冷启动,标准摆在那儿。但实际执行由东风质量体系主导,中间会不会打折扣,谁也说不准。

设计上倒是留了点面子。七孔格栅保留了,只是面积缩小15%,LED日行灯融进格栅边框,整体看着更年轻化。侧面线条圆润不少,风阻系数从0.36降到0.32。轮眉还是黑色防擦材质,但棱角没以前那么硬朗了。

内饰更明显,传统机械四驱旋钮没了,改成触控面板。环保软包配再生纤维面料,这些元素放在新能源车上挺常见,但出现在这台车上,多少让人觉得有点微妙。

Stellantis集团2024年宣布轻资产中国战略,关了广州工厂,转成技术授权模式。这意味着新车本质上是“挂着那个标的东风技术产品”。这模式跟标致408X有点像——欧版设计配中方平台,但品牌溢价更高。

东风内部市场分析说得挺直白:“目标用户是向往越野但90%时间在城市开的群体。”这定位没毛病,问题是怎么平衡。硬核玩家嫌不够纯粹,城市用户嫌价格偏高,两头不讨好是最容易出现的结果。

工信部第392批公告后:当七孔格栅装上东风DSMA平台,3.6L V6变1.5T混动,92.3%零件来自中国供应商-有驾

倒是售后服务这块准备得挺充分。200家专属服务中心,配专业拖车和野外救援设备,APP一键呼叫越野救援,承诺2小时响应。首任车主终身免费基础保养,还包括四驱系统检测。这套服务包直击越野用户痛点,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对产品力的一种补偿。

跟坦克300比,新车在智能化和油耗上确实有优势。但人家2.0T配8AT,带分时四驱,机械素质摆在那儿。跟新能源城市SUV比,18万的起步价又不算特别有杀伤力。卡在这个位置,靠的就是那块牌子的80多年积累。

问题是,这份积累在换了平台、换了动力、换了供应链之后,还剩多少?

前几天路过东风展厅,海报已经贴出来了。七孔格栅在灯光下还是那个样子,旁边写着“不止于此”。我站在外面看了会儿,想起第一次开牧马人走丙察察的感觉——那种车和路较劲的感觉,方向盘传回来的每一个细微震动,都在告诉你这车跟路面之间发生着什么。

有些东西确实变了。至于这台车到底是换了芯的老伙计,还是挂着熟悉标志的陌生面孔,得等它真正跑起来才知道。

反正我是准备等首批车主的长测报告出来,再做判断。毕竟买车这事儿,参数只能看个大概,屁股和方向盘给你的反馈,才是最诚实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