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车展上的中国制造,东风日产N7海外首秀,合资模式迎来历史性反转

东京车展的聚光灯下,车尾贴着“东风日产”标识的N7被海外观众层层围住,这是全球TOP10车企首次将中国研发的车型置于国际展台C位。

东京车展上的中国制造,东风日产N7海外首秀,合资模式迎来历史性反转-有驾

十年前,中国车企还只能羡慕国际车展上的前沿科技;五年前,国产车刚开始崭露头角。 2025年10月29日,东风日产N7直接开进东京车展主场,成为首个登陆国际顶级车展的中国研发合资车型。

日产展台上,这款由中国团队主导开发的纯电轿车,吸引海外媒体长枪短炮的追逐。

这一幕颠覆了延续四十年的合资模式逻辑。中国汽车工业终于从“市场换技术”的跟随者,转型为“技术反哺全球”的输出方。

01 历史性亮相,中国研发站上世界舞台

10月29日,日本移动出行展(2025东京车展)正式开幕。 日产展台最显眼位置,摆放的正是东风日产N7这款来自中国的纯电轿车。 这款车尾部清晰标注着“东风日产”标识,成为整个展台的焦点。

这是日产汽车首次将中国团队自主研发的新能源车型带到国际舞台。 对于一家全球TOP10的车企来说,这一举动打破了传统合资模式的桎梏。

东京车展上的中国制造,东风日产N7海外首秀,合资模式迎来历史性反转-有驾

过去四十年,中国汽车合资模式基本遵循“外方提供技术、中方负责生产”的套路。 外国汽车制造商提供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核心技术,中国品牌进行本土化生产和销售。 上海大众、广州标致、东风日产等都是这一模式的代表。

N7的东京亮相标志着合资模式进入2.0时代,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最终反哺全球市场。 这种转变让中国团队从传统的“执行者”转变为“产品定义者”,获得了从产品定义到价格策略的自主决策权。

车展现场,海外观众对N7展现出浓厚兴趣。 不少观众围着车辆打量、拍照讨论,有海外媒体在报道中使用了“最漂亮”“破纪录”等评价词汇。 一位现场博主描述:“这台从中国出发的车,确实正在被更多人看见。 ”

东京车展上的中国制造,东风日产N7海外首秀,合资模式迎来历史性反转-有驾

02 市场表现,从国内热销到国际认可

东风日产N7于今年4月底在中国市场正式上市,共推出5款车型,官方指导价11.99-14.99万元。 这一亲民定价策略使其迅速获得市场认可。

上市后,N7表现出色。 6月零售量达6189辆,稳居合资纯电第一;7月销量增至6455辆,继续领跑合资纯电轿车市场;8月更是实现单月交付量10148辆,成为首个“单月交付破万”的合资纯电车型。

N7的热销改变了合资新能源车被视为“杂牌”的尴尬局面。 9月28日,长安启源A06上市发布会直接将N7列为对标车型,这意味着N7已获得市场充分认可。

东风日产新能源品牌总经理王骞在微博上表示:“是不是合资品牌首个被自主品牌在发布会上对比的案例? N7就是合资新势力,行业新实力! ”

东京车展上的中国制造,东风日产N7海外首秀,合资模式迎来历史性反转-有驾

为持续吸引用户,东风日产在8月成都车展推出N7全新“玫瑰摩卡”内饰。这一配色历经27轮颜色精调试验,还特别建立“百人情感实验室”,用“情绪算法”锁定最能给人温暖与愉悦感的颜色。调查显示,N7车主中年轻用户占比59%,女性车主占比高达33%,新内饰正是为满足这些用户需求而设计。

03 技术实力,五大科技解决家庭用车痛点

N7定位为“超舒适中高级纯电轿车”,集五大行业领先科技于一身,包括AI零压云毯座椅、全域智能防晕车技术、一段式端到端组合驾驶辅助系统、NISSAN OS超级车机系统和超安全电池。

AI零压云毯座椅融合Spinal人体工学与自适应体态AI算法,拥有88项自研专利并获德国TÜV莱茵认证。 行业首创的全域智能防晕车技术则通过底盘与电控协同调节,有效解决了电动车用户的晕车痛点。

在车身尺寸上,N7长宽高分别为4930mm×1895mm×1487mm,轴距达2915mm,以B级车身尺寸带来C级空间体验。 504L后备厢空间(含下沉式储物空间54L)以及舱内12处储物空间充分满足家庭日常需求。

东京车展上的中国制造,东风日产N7海外首秀,合资模式迎来历史性反转-有驾

智能化方面,N7搭载15.6英寸2.5K中控屏,屏占比高达88.3%,内置全新NISSAN OS车机系统,支持连续语音对话。 同时配备高通骁龙8295P座舱芯片,AI助手“小尼”深度融合了DeepSeek等头部AI模型,能应对日常出行、带娃、旅行等家用场景。

安全始终是家庭用户最关心的问题。N7基于东风日产全新的天演架构打造,该架构完成了行业首个 “四针刺多电芯无热蔓延电池”试验,通过6重阻燃结构确保极端情况下电池的稳定性。

N7的海外首秀只是一个开始。 东风日产后续还将推出N6、天籁·鸿蒙座舱等多款新产品。 当中国技术成为全球车企的参考样本,这场由电动车引发的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汽车产业的权力格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