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电跑出3.8L油耗的秦L DM-i,为什么老司机开了2000公里后却说混动这门道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上个月有个哥们从北京开回老家,全程高速为主,空调该开开该关关,到地方一算账,百公里油耗卡在3.9升。另一位平时市区通勤,经常忘记充电,一个月下来平均也就4升出头。我当时就纳闷了,这车亏电状态真能跑出这个数?毕竟开了十几年车,见过不少厂家玩数字游戏。
说实话,这套第五代DM-i系统玩的是另一个路数。你开着它在市区晃悠,基本感觉不到发动机在干活,起步、并线全是电机在撑着。只有上了高架或者深踩油门超车,发动机才会悄悄介入。关键是这个介入过程,坐在车里真察觉不出来——不像某些混动车,发动机一启动,方向盘都跟着抖两下。
有次跟朋友长途自驾,满油满电从成都出发,一路开到西安吃泡馍,中间愣是没进过服务区。到了地儿一看续航,表显还剩小几百公里。这种感觉挺踏实的,不用盯着油表心里发慌,也不用半路排队等充电桩。插混车能做到这份上,或许才算是真把“可油可电”这事儿给办明白了。
底盘质感这块,倒是给了我点小惊喜。过减速带的时候,悬架处理得挺利索,不软不硬,后排坐着的人不会被颠得难受。高速上变道超车,车身也没那种晃晃悠悠的感觉。开起来确实不像十来万车该有的水准,具体为啥我也说不清,反正就是舒服。
那块43度的刀片电池,安全性方面宣传得挺凶。针刺测试、海水浸泡这些极端工况,视频看着是挺唬人。日常用车能不能遇到这些情况另说,但心理上总归踏实些。快充半小时能补个一半电量,家里有条件装个桩最好,实在没条件用220V插座慢慢充,一晚上也够第二天市区跑个来回。
车机系统这块嘛,现在国产车基本都是这个水平了。语音识别速度挺快,说话不用字正腔圆,它也能听懂。导航、音乐、空调这些常用功能,动动嘴就能搞定,开车确实省心不少。至于那些花里胡哨的APP,装不装看个人习惯,反正基础功能够用。
空间表现算是符合预期,毕竟轴距接近2米8。后排坐三个成年人不算挤,后备厢放点大件也没问题。二胎家庭用起来应该比较合适,至少不用纠结空间不够的问题。
算了笔账,假设一年跑两万公里,平时八成用电,两成用油,一年下来能省个大几千块。五年就是小几万的差价。保养成本也相对低一些,电机驱动为主,发动机磨损少,间隔拉长点问题不大。对比那些纯燃油车,这账确实划算。
这车并不完美。隔音做得再好,发动机全力工作时还是能听见点声音;快充功率40千瓦,跟现在动不动就上百千瓦的纯电车比,速度还是慢了些。但话说回来,十来万的预算,想要面面俱到本身就不太现实。
混动这条路,各家都在摸索自己的解法。有的侧重性能,有的主打经济,有的想两头兼顾。秦L DM-i选的这个方向,似乎更偏向实用主义那一派——不玩噱头,把油耗、续航、驾驶质感这些基本面做扎实。至于值不值得买,还得看你的用车场景和预算考量。
我那几个朋友开了几个月下来,目前还没听到谁抱怨的。有一说一,这或许就是混动车该有的样子——让你在用车过程中,慢慢忘记它到底是用油还是用电。什么时候你不再纠结这些,大概就算是真正理解混动的意义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