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家轿要面子,选配置比口碑,最终还是比优惠

买房要首付,买车要首富。前脚被房东攥住存折,后脚被4S店手里拎着泡沫板磨皮蹭油。这日子如今活得跟变戏法一样——一不留神,钱没了,车还没影儿。可哪儿都能省,车这事儿还真不能糊弄,毕竟谁也不想在城里趿拉脚丫子追公交,仿佛回到了那段相信“车神附体也能早到5分钟”的青葱岁月。要体面,要高品质,要让三姑六婆“哦豁”一声赞叹,这才是新时代打工人的小目标。

买家轿要面子,选配置比口碑,最终还是比优惠-有驾

讲到家轿,满大街都能扒拉出不少选项,可一上论坛,车友们吵得跟宫斗剧比谁茶艺高。油汽混、电混插、纯电书手,看得人头皮发麻。你以为你选的是车,其实买的是一张“啃面包攒油钱”的门票。真是时代变了,连家轿都要卷。卷动力,卷智能,卷颜值。卷得我一个工薪阶层想低调点都忍不住拉风,看新车总怕自己审美过时,毕竟今年“美学”明年就能变“迷惑行为”。

有时候,我怀疑我们“追车族”的命运早就被营销策划拍死在沙滩上。那些什么“流线型设计”、“雅致腰线”、“艺术溜背”——看得多了,忽然膝盖骨都觉得自己弯曲得优雅起来。现在你只要敢装个发光Logo,车卖贵三千不过分,毕竟人家的车标有光芒万丈。晚上开进小区秒变祥子坠地,三里外就能认出这“科技街舞领袖”来了。

说到科技,那才是真的“高处不胜寒”。我原以为油车顶多用用倒车影像,顶配送张导航仪,现在倒好,什么IQ.Pilot、NOA、HUD,全民开车都像大战星球大战。谁能想到有一天,一台燃油车的“驾驶辅助”比我十几年的驾龄还牛?辅助变道,你还没打方向,车比你先反应。红绿灯识别,你还在犹豫踩不踩,车催你别磨叽。以后怕不是加班困了眼一闭,回头一睁眼,导航都快自己炒股去了。你说聪明不聪明?有点想举报这车太卷,严重影响本司机失业风险指数。

但是,这种智慧总让我俩——我和新车——人类与机械,处在既共存又防备的关系里。你想依赖它多想一步吧,怕它哪天突然短路说要罢工;你信不过它想自己掌控吧,结果还真斗不过人家大脑。现在开家轿,就像谈场分手无门的恋爱——你离不开它,但也不敢信赖它百分之百。毕竟科技再智能,也没教过人工智能如何应对丈母娘突击检查后备箱的绝技。

买家轿要面子,选配置比口碑,最终还是比优惠-有驾

说起来,家轿最卷的还不是马力和科技,是那可怜的油耗。我们这些刚挣够白菜钱的韭菜,对油耗算得真比理财经理还明白。以前我老觉得百公里七八升也行,如今人均梦想五个多,自信满满地以为自己离“碳中和”目标又进了一步。可每每去加油站,总觉得是去还信用卡。加一箱油,手在抖,心在滴血,表情管理全靠无感。厂商一宣传什么“5.55L/100km”,我都是眼含热泪给研发工程师磕一个。这价格,这配置,这油耗,真要谢天谢地谢谢大数据。

配置倒真没那么难选,豪华一点,十几寸大屏像制片厂监控中心;仪表全液晶,搭配HUD,驾驶时跟贵宾厅选座似的。确实很高级,可每回小朋友上车指着屏幕喊:“叔叔,(⊙ω⊙)你这比我的iPad大呀!”我都忍不住怀疑:这车里到底驾驶体验大于电子产品体验,还是反着来的?厂家把中控做大,其实是帮我们省了手机钱,顺便也打击一下那些滴滴和快递的内卷同胞,让谁开在马路上都能体会当科技特工的feeling。

买家轿要面子,选配置比口碑,最终还是比优惠-有驾

当然,说好不吹车,可全新形象、光鲜数据,最终还是要吃饭拉屎用。动力再大,也抵不住高峰期一脚一个刹车,天生野马归野马,最后败给二环的拥堵。智能再多,高架掉头永远只会分心。大屏再宽,剩下的还是被家属当作卡包支架,手机八卦群轮流刷屏。所为家轿,面子铁打用途流水,真正在意配置和性能的消费者,八成最后还是看折扣,比口碑。

买家轿要面子,选配置比口碑,最终还是比优惠-有驾

买车这件事,说起来就跟谈恋爱,一头是理想型,一头是经济型。大多数人选的不是有多喜欢,就是退而求其次能拖过日子的那一个。你说什么“高品质之家轿魅力”,其实和我们想象中的诗和远方一样美,只不过诗里藏着分期账单,远方有轮胎胎压预警。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谁不想开着科技满满、动力十足、低耗环保的家轿,驰骋在二环草原?最终让人折服的,也许只是那一点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的无奈。

当然,说这么多也不是不喜欢新家轿,谁能拒绝一辆把自己包装成“科技型暖男”的车?仪表盘上头一亮,心头一喜,忍不住感慨人生终于不再“人肉计里程”。偶尔坐进车里,看着大屏仿佛征服了世界,起码也征服了我家小区西门的大妈——她们评车比专业黑子还凶残,被认可了就算赢一半。

不得不说,国产家轿的崛起也算给大家带来点小小的价格自信,优惠一重又一重,选来选去像薅羊毛。只是在这种薅到极致的环境里,用户往往像被迫矮子里拔将军,最终选出自己能承受、能装面子还能凑合还贷款的“高品质代表作”,然后一边在车群里跟人较真,一边琢磨哪天老车换新又能享受一波科技升级。

有时候想想,这高品质之家轿的魅力,说到底其实就像那句耳熟能详的鸡汤,“成年人没有容易二字”。你精心择菜,细致下单,最后发现配料表里写的是“认命”二字。家轿再好,还是要被堵在斑马线上,和一群暴躁的司机一起体验什么叫“并线一时爽,全家火葬场”;配置再高,最后还是被老婆用来运米面油,后备箱藏着豆腐白菜。

买家轿要面子,选配置比口碑,最终还是比优惠-有驾

说到底,家轿给我们的,永远不是新闻里宣扬的“生活美学”,而是马路上无尽的唠叨和柴米油盐。新车再浪漫热血,也挡不住周末批发市场的塑料袋;科技再多,主妇只关心副驾驶能不能摆满果蔬。男人们用满嘴数据掩饰鸡肋感,女人们用价格和收纳对功能投以鄙视。买车的激情早已被月供和油费消解得所剩无几,能挺得过三年质保的,就是人生赢家。

有人问,家轿的魅力是什么?我只能说,这魅力跟初恋一样,容易让人眼红,真正过日子的,是那份甘于平凡,能在梁上挂面包,在路上堵到怀疑人生还一笑而过的憨劲。能在所有“高品质宣传片”里笑出声,现实生活里哭着还贷,这才是真正的高品质人生体验。

所以别太高看家轿,也别太贬低自己。买得起不要紧,还得用得起,修得起,丢得起面子,扛得住嗓子眼的彩礼和孩子的补课费。你不是这条街最靓的仔,可能只是最能负重的那个。毕竟在漫漫堵车长路,有辆靠谱家轿,不啃你两口膝盖,就算此生不亏。

你说速腾L有多美,性能多强,智能多牛?这些都是通往现实的一封情书——你翻了又翻,读了又读,最后还是得平心接受,咱这一身高品质,最终都体现在“开得动,养得起,上得了班,下得了地”的无产阶级喜剧里。人生若只如初见,买车再贵,别怕,都是落叶归根。谁不是把日子过成段子,再把段子开进下一个十字路口。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