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搞车行业的朋友都在聊,销量这东西真的是水涨船高的神奇指标,但偏偏理想这个牌子,忽然一波逆袭让人没想到。特别是这个理想MEGA,一度被觉得没市场,甚至嫌弃它笨重、低端,结果它反而差点把自己的邻居都甩开了。
这几天我一早起来,感官又被一台车的气派外观按住——手边正翻着理想的资料,一个朋友打电话来问:你觉得理想MEGA这次爆发,真是偶然吗?我笑着说,这不都是市场的‘捅破天’时刻嘛,价格、产品、心态的叠加,才让它有了翻身的可能。
我试着算了算,8月份理想MEGA销量3121台(估算/样本少),比起去年同期的103台,涨了30多倍(估算)。虽然3000多台看起来不算啥,但在那价格区间(52.98-55.98万)里,能坚持月销3000多,那不叫小打小闹,这算是意料之外的成功。这让我想到,别的MPV,比如别克世纪,指导价在46到69万元,月销也就是几百台。理想MEGA价我心里算了下,落地55万,充电桩补贴、税费,可能就比世纪便宜4-5万,但销量直接飙升,说明了啥?市场对真值的认知在变了。
我小时候老爸买车,用的都是耐用、便捷、实用。现在买车更复杂,信息太多。比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理想都在做充电桩,还付出真金白银供消费者用,能不懂得贴心吗?(这段先按下不表)反倒,钱多事少的偏好改变了消费者的偏向,一百万的MPV,个人感觉和十年前的小汽车比,已经在趣味性和高端感上差不多了。
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昨天,一个朋友跟我说,昨晚他孩子坐理想MEGA,车上两个小孩玩嗨了,空间确实大到吓人。他笑着说:车里不推人的话,两个孩子爬来爬去的,跟游乐场差不多。这就好比我曾经买的某国产微型SUV,空间那叫一个紧凑,实际用起来少了点未来。
我不禁想,理想为什么能卖这么多?除了高端配置、智能体验,难道就是那辆车给人一种稳稳的、安全感——比老爸的老车还沉稳,还靠谱?我觉得大部分用户其实看重的就是,能不能省心用,不用频繁修,像家里的长辈那样,买辆省心不折腾的车。
说到这,我突然发现,理想MEGA的成功,或许还有个隐形的因素:供应链的布局和研发的生活化思路。他们用工厂比拼朋友圈的快递发货,想象一下,把整个车的供应链比作快递盒子传递——只要环节快、品质稳定,车就能跑得快。就像快递发货一样,效率高,客户见了就放心。
我曾细问一个销售,你觉得理想的道路秘诀是什么?他说:就是心里有个底——你能不能给客户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说得没错,骗不了客户的信任。理想进了价格区间后,开始紧盯痛点——空间大、实用、方便充电,这才得到市场反馈。
我得承认,刚开始看到理想的销量,我真以为它会彻底没戏。毕竟,别的厂商都在拼配置、拼智能,理想一开始还在古老的MPV思维里踌躇。可谁知道,竟然用价格换市场,以性价比让一部分消费者觉得这车真值。这也是我对国产车某种猜测——他们越来越懂得聚焦用户需求,而不是盲目堆配置。
我也得小心点。说白了,理想这波逆袭,很大程度上也是市场已到一定成熟度,用户对流程的了解逐渐到位——不会因为品牌就盲目买单。悄悄告诉你:我体感,尤其在二线城市,消费心理变得更理性了。买车,真不再是赶时髦那么简单,越往后,越看重价值与体验。
这里还得问一句,理想的竞争策略到底是什么?是用价格戳中痛点,还是技术创新带来的差异化?我其实心里猜测不到。毕竟,像极了家常菜,便宜好吃,要靠味道才经得起时间检验。
说到这,我也更相信一个观点——价格差距拉开,品质才能突围。我认识一个修理工,他常说:车好坏,修得快不快是最重要的。我曾想,理想这次爆发,真的是品质+价格的双重胜利?还是单纯靠价格战吸引的?我觉得是后者的一个诡计。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在想,未来理想会不会再推出更有价格杀手性质的车型,如果它们把这股韧劲用在后续开发上,那会不会成为一个碾压者?我不太想猜,毕竟未必稳赢。
想问问你:你觉得,理想这一波爆卖,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隐形的动力?是不是只是市场需求在变,还是它已经对用户心理摸得更透了?也许,只有细节才知道答案,比如那辆在马路上飞驰的白色MEGA车,窗户外,父母和孩子的笑容比车价还打动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