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万买到2.78秒破百+810km续航,东北老司机开了3个月小米SU7后发现了这些门道,特斯拉车主都在悄悄关注
上个月在长春零下18度的早上,我开着SU7去机场送朋友。一路开着暖风,到了机场一看剩余续航,心里暗自窃喜——这要是换成我之前那台Model 3,估计早就开始续航焦虑了。回来路上碰到个红绿灯起步,旁边一台2.0T的奥迪A4想跟我较较劲,结果…咱就不说后面的事儿了。
这三个月下来,我算是摸透了这台车的脾气。
那个2.78秒不是纸面数据
刚提车那会儿,我对这个破百成绩其实是持保留态度的。毕竟21万出头的价格,能有多少真功夫?
第一次试地板油是在一个空旷的停车场。踩下去的瞬间,整个人就被按在座椅上了。这种推背感跟燃油车的涡轮爆发不一样,更像是有人在车后面装了个火箭推进器,很线性但力道不减。
后来我专门去测了几次,连续五六脚地板油下来,加速感受几乎没什么变化。听懂行的朋友说,这台后电机用了什么扁线绕组技术,转速能跑到21000转。具体原理我也说不清楚,但效果确实摆在那儿。
有一回在高速上,遇到个开宝马M3的哥们想超我车,我也没客气,轻轻一脚电门…那哥们后来追上来摇下车窗问我这是什么车。
东北冬天的续航表现
说到冬天续航,这可能是我最有发言权的地方了。
去年12月最冷那几天,室外温度到了零下15度。我心想这下完了,电车的尿性大家都知道,冬天掉电跟开了闸的水龙头似的。
结果开了一周下来,我发现这车冬天的表现比我想象中要硬气。平时上下班往返60公里,开着暖风23度,一天下来也就掉15%左右的电量。这个数据放在电车里,算是相当扎实了。
有一次从长春开到沈阳,全程高速280公里,开着暖风一路跑下来,还剩30%的电量。这要是放在以前开的那台电车上,估计半路就得找充电桩了。
修车师傅跟我说,这车的热管理系统有门道,能把电机发热回收利用,还有什么八通阀技术。我不懂这些专业词汇,但实际效果确实能感受到。
高速巡航的安静程度
这车的外形设计,刚开始我以为就是为了好看。后来跑了几次长途才发现,这里头还真有学问。
风阻系数0.195,这个数据我专门查过,比Model 3还要低。实际开起来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安静,特别是在高速上。120码的时候,车内几乎听不到什么风噪,跟家里客厅差不多安静。
门把手是隐藏式的,轮毂也有整流罩,连雨刮器都做了特殊设计。这些细节单独看可能不起眼,但组合起来效果就出来了。有一次跟朋友的凯美瑞一起跑高速,到了120以上,他那车风噪明显比我这台大。
手机车机这套组合拳
澎湃OS这套系统,用惯了之后真的有点离不开。
最实用的功能就是跟手机的无缝连接。我在家规划好路线,上车直接就能接着导航,不用重新输入地址。家里的空调、扫地机器人,在车上也能随时控制。
语音识别也做得不错,基本上不用喊唤醒词,直接说“导航到万达广场”就行。这点比我用过的其他车机要方便不少。
车机还能装手机上的App,有时候等人的时候看个视频、玩个小游戏,配合那套23个扬声器的音响,体验还挺不错。
底盘功底确实有两把刷子
小米说这车有保时捷团队参与调校,这话我开始也是半信半疑。
但开了这几个月,这车的底盘确实有德系车的感觉。过减速带的时候,震动过滤得很干脆,没有多余的弹跳。高速过弯时车身也很稳,不会有那种发飘的感觉。
刹车脚感调得也挺线性,100码刹到0,距离控制在33米多一点。这个数据比不少豪华车都要好。
有一次在停车场练了几把绕桩,车身跟随性确实不错,没有那种拖泥带水的感觉。这种调校功底,可能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出来的。
一些不得不说的槽点
当然,这车也不是没有毛病。城区的辅助驾驶还是有点青涩,复杂路口基本上得人工接管。有时候识别个施工区域都要愣好几秒。
内饰做工细节也有提升空间,门板缝隙、中控台接缝这些地方,跟奔驰宝马比还是有差距。但考虑到价格摆在那儿,这些倒也能理解。
还有就是智驾功能,在市区里基本上是个半成品状态。不过听说后面会通过OTA升级改善,暂时也只能等等看了。
性价比这个账怎么算
21万多能买到800V平台、CDC减振器、高通8295芯片、后驱220kW电机,这个配置单拿出去,放在其他品牌身上可能得30万往上。
跟Model 3比,除了品牌力和超充网络,SU7在硬件配置上几乎是全面占优。跟极氪007比,电机功率、底盘配置、座舱硬件也都要强一截。
当然,买车这事儿很主观。有人看重品牌,有人在乎配置,有人追求驾驶感受。这些只是我这三个月的使用感受,仅供参考。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小米的首款车,SU7的完成度确实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连一些特斯拉车主都开始关注它的原因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