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住不换车,捂紧钱包看发展,两年后再出手或更明智

近两年别换车!守好口袋多吃瓜,两年后你可能会感谢我

大家好,我是老司机老王。今天不聊车,先聊“瓜”。最近这汽车圈的瓜,那可真是一个接一个,比夏天的西瓜还甜,比冬天的火锅还热闹。小米都高调发布车型了,你敢信?那个做手机性价比之王的小米,现在要来造车了。我寻思着,小米手机能把价格打下来,那小米汽车是不是也要“掀桌子”?这背后,其实透露出一个信号:汽车行业,要变天了!

想想看,以前买辆车得多难?预算不够,心仪的车买不起,只能退而求其次。我一朋友,去年就想买凯美瑞,低配都要18万,咬咬牙花了15万买了辆别克君威。结果呢?现在凯美瑞低配都杀到14.78万了!他要是知道这行情,肠子都悔青了。这不就是典型的“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吗?所以啊,我现在逢人就说:近两年,别换车!守好你的口袋,多吃“瓜”! 为啥?因为未来两年,汽车市场的“瓜”会越来越大,越来越甜,你现在出手,很可能就成了“韭菜”。

忍住不换车,捂紧钱包看发展,两年后再出手或更明智-有驾

第一,燃油车的“价格雪崩”已经开始了。 别以为只有别克、雪佛兰这些美系车在降价,现在连“价格坚挺”的丰田都扛不住了。雷凌,以前那可是A+级轿车,现在价格都快赶上当年的威驰了!凯美瑞更是直接“跳水”,14.78万起,这价格,以前想都不敢想。这说明什么?说明燃油车市场已经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卖不动了,只能靠降价来清库存。二手车卖不动,新车就得降价,这是市场规律。你想想,你辛辛苦苦攒钱买的车,开出去还没几个月,就贬值一大截,这心里得多难受?与其当“冤大头”,不如等等看,说不定明年这时候,凯美瑞能干到12万呢?你说香不香?

第二,新能源车的“价格战”即将引爆。 小米造车,可不是来当“慈善家”的,它看中的是新能源这块大蛋糕。但凡赚钱的行业,就有人抢着进来,汽车圈更是如此。现在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科技公司,都挤破头想进来分一杯羹。人多了,竞争就激烈,激烈到最后,肯定有人撑不住,然后“掀桌子”搞价格战。就像当年的智能手机市场,从几千块一路杀到几百块,新能源车也必然会走这条路。现在新能源车价格还“坚挺”,主要是因为电池成本高。 但别忘了,这几年锂电池成本可是逐年下降的。而且,技术也在突飞猛进,万一哪天冒出个“黑科技”,把电池能量密度直接翻倍,那成本得降多少?到时候,现在的20万的车,可能就只值10万了。你现在买,岂不是当了“技术进步”的垫脚石?

第三,政策红利正在路上,未来两年是“最佳窗口期”。 大家都看到了,房地产不景气,国家就把希望寄托在了汽车消费上。新能源车更是重点扶持对象,各种补贴、免购置税、上牌便利……政策利好一波接一波。未来两年,为了刺激消费,政府很可能会推出更多“真金白银”的优惠措施。 比如,可能进一步延长免购置税政策,或者对换购新能源车给予额外补贴。你想想,省下的可都是实打实的钱啊!与其现在花20万全款买车,不如等等看,说不定两年后,同样的车,加上补贴,你只花18万就能拿下,这不香吗?

忍住不换车,捂紧钱包看发展,两年后再出手或更明智-有驾

再聊聊我身边那些“早买早后悔”的故事。我表弟,去年花28万买了辆某热门国产新能源SUV,当时觉得性价比超高,配置拉满,智能驾驶也先进。结果呢?今年同款车直接官降3万,还推出了续航更长、芯片更强的升级版。他那车,还没开热乎呢,就已经“过时”了,二手市场都不太好卖。这不就是典型的“买新不买旧”吗?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早买一步,可能就落后三年。 尤其是智能驾驶、车联网这些功能,更新换代的速度比手机还快。你现在花大价钱买的“顶配”,可能半年后就成了“丐版”。

当然,也有人会说:“我急着用车啊,等不了两年。” 这我能理解。但如果你不是刚需,或者你的旧车还能再战两年,那我真心建议你再等等。守好口袋,不是让你不消费,而是让你更聪明地消费。 与其现在花冤枉钱,不如把钱存着,或者投资点别的。两年后,当你用更少的钱,买到配置更高、技术更先进、性价比爆棚的新车时,你一定会感谢现在这个“忍住没出手”的自己。

忍住不换车,捂紧钱包看发展,两年后再出手或更明智-有驾

还有人调侃说:“这瓜吃得我都不想买车了。” 哈哈,这话说对了一半。吃瓜,是为了看清形势,是为了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汽车,终究是消费品,不是收藏品。 我们追求的,是用合理的预算,买到最适合自己的车。而现在这个时间点,显然不是“合理”的时候。市场在变,技术在变,政策在变,唯一不变的,是“等等党”永远不亏。

所以,回到标题:近两年别换车!守好口袋多吃瓜,两年后你可能会感谢我。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当前市场形势的理性判断。未来的汽车市场,只会更卷,价格只会更低,选择只会更多。你现在要做的,就是按兵不动,静观其变,让那些“先吃螃蟹”的人去探路,去承担技术迭代和市场波动的风险。

忍住不换车,捂紧钱包看发展,两年后再出手或更明智-有驾

最后,我想抛出一个问题:当汽车的价格越来越透明,技术越来越普及,我们到底是在为“出行”买单,还是在为“品牌”和“面子”买单? 两年后,当一辆顶配智能电动车的价格,可能只相当于现在一辆普通燃油车的价格时,我们的消费观念,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