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杭州车主丁先生在充电桩安装完成三个月后,仍未等来订购的小米SU7时,他收到的不是致歉,而是一则冰冷通知:若7日内不支付全额尾款,5000元定金将不予退还,订单直接取消。这则2024年底引发热议的案例,在2025年8月再度发酵——多位网友在社交平台爆料,小米汽车销售以“生产安排调整”为由,要求用户在车辆下线前数月甚至尚未排产时支付尾款,否则面临订单取消风险。尽管官方始终不予置评,但购车协议中“7日内未付尾款即没收定金”的强制条款,已将这场商业纠纷推向消费者权益与企业规则的碰撞前沿。
条款与现实的撕裂:从“验车后付款”到强制预付
小米汽车官方公众号曾明确承诺“支持验车后再付尾款”,但实际操作中,这一承诺正被悄然改写。多位用户晒出的聊天记录显示,即便车辆交付周期显示为22至25周,销售仍会发来限时付款通知,强调“逾期未付将视为放弃订单”。更值得玩味的是,购车协议中“小米有权根据生产安排随时通知支付尾款”的条款被设置为“必同意项”,消费者若拒绝则无法完成下单流程,这与特斯拉、蔚来等同行“车辆到店后付款”的行业惯例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规则的双重性在丁先生的遭遇中尤为凸显。2024年4月订购的SU7本应7月交付,却在12月被要求“因工厂备料需求”7日内支付尾款。他妥协付款后,等来的却是“重新排队18周”的结果,直至2025年4月才提车,较原计划延迟9个月。类似地,汽车博主徐里里在2025年1月收到尾款通知时,距离其订单360天有效期还有近半年,小米却以“交易安全”为由取消订单并没收定金,引发对“延期政策形同虚设”的质疑。
定金罚则的灰色地带:合法外衣下的权益失衡
从法律层面看,小米的条款似乎无懈可击。《民法典》第587条明确了定金的担保性质,而协议中“7日内未付款即违约”的约定也符合“意思自治”原则。但消费者的愤怒在于规则执行的隐蔽性与强制性:一方面,销售初期常以“提车时付款”诱导下单,对“随时可能触发尾款通知”的关键条款轻描淡写;另一方面,当用户质疑“未验车先付款”的风险时,客服仅以“提车时可现场检查”搪塞,对提前付款后发现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案避而不谈。
这种失衡在行业对比中更显刺眼。特斯拉Model 3的交付流程规定,用户需在车辆到店验收合格后通过App支付尾款;蔚来甚至允许试驾后再确认付款,将资金风险转移给企业。而小米的做法,相当于让消费者为“尚未生产的商品”提前全额买单,这与其“用户至上”的品牌口号形成尖锐反差。正如法律博主陈律指出的:“合法不代表合理,当格式条款完全偏向一方利益时,即便签署也可能触及公平原则的底线。”
产能焦虑下的信任透支:企业效率与用户权益的博弈
这场争议的背后,是小米汽车急于提升产能的现实压力。2024年7月,小米工厂曾因“产线调优”停工两周,官方虽称“不影响交付”,但用户订单延期的抱怨此后密集出现。有业内人士推测,提前收取尾款可能是为缓解现金流压力、精准匹配生产计划——毕竟,SU7上市后多次因供应链问题调整交付周期,而预付全款能有效筛选“确定性订单”。
但这种“效率优先”的逻辑正在反噬品牌信誉。社交平台上,“小米汽车霸王条款”的话题累计播放量已超5000万次,有用户直言:“从手机到汽车,小米总在试探消费者的底线。”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当“定金不退”成为悬在用户头顶的利剑,其互联网时代积累的“性价比”信任正在瓦解。丁先生最终获得的2000积分补偿,与其9个月的等待成本相比,更像一场苍白的安抚。
截至发稿,小米汽车仍未就尾款争议作出正式回应。但市场的反馈已然清晰:在新能源汽车竞争进入“服务决胜”的阶段,用格式条款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或许能解一时产能之急,却可能输掉更关键的长期信任。毕竟,没有消费者愿意为“看不见的车”提前买单,更没有人会为“霸王条款”的品牌站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