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燃油车市场退潮新能源成首选

飞度一个月卖了23台,这数字放在五年前简直像个玩笑。

那会儿,你去车友群里问“十万以内买啥最靠谱”,答案能背出来:飞度、POLO、威驰、致炫——就跟背乘法口诀似的,人人张口就来。

而如今,同样的问题一抛出去,多半有人回你:“哥们,现在不如看看秦PLUS DM-i。”

语气还带着点劝退意味,好像买小油车是种冲动消费。

我印象很深,几年前第一次开飞度,那发动机声听起来比早市的大妈吆喝还有精神。

省油是真的,一脚下去也不是没劲儿,就是要耐心。

但那时我们需要的不多,有个遮风挡雨的壳子,不至于被地铁挤成纸片人,就够了。

可这几年,新能源车用一种近乎无情的方式,把“小而美”的市场拦腰截断,还顺手把性价比牌打成了王炸。

小型燃油车市场退潮新能源成首选-有驾

八万块,以前顶多拿到一台配置寒酸的小油车,如今能抱走一辆空间接近B级、百公里加速七秒多、L2辅助驾驶全套奉上的混动车。

这事搁2018年说出来,可能得让人怀疑你是科幻小说作者转行做销售。

当年为了省几毛钱油费跑到偏远加油站排队的人,现在默默插上充电枪,看着表盘跳出“一公里3分钱”的提示,会露出一种既释然又微妙的笑容。

其实价格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小型燃油车集体掉队,更像是一场认知升级后的淘汰赛。

消费者胃口变大,是因为他们见过更好的东西,而且发现它并不遥不可及。

小型燃油车市场退潮新能源成首选-有驾

我朋友老赵就是典型,他以前死守自己的Polo,说这才是真正经久耐用;结果试驾了一次纯电海鸥,当天晚上就挂闲鱼出了爱车。

他说开完回来再摸方向盘,就好像从智能手机换回诺基亚砖头机——依旧能打电话,但谁愿意呢?

别误会,我对这些曾经的神车没有恶意,它们陪伴过整个90后第一波买车潮,也确实凭借稳定和低成本立住了江湖地位。

但时代翻篇太快,新玩家不仅性能碾压,还长得好看,用起来聪明,而且关键是便宜得毫无心理负担。

这种组合拳,小型燃油车根本没法接招,就算厂家咬牙降价,也只是延缓衰落,而不是逆转战局。

小型燃油车市场退潮新能源成首选-有驾

有意思的是,即便如此,还有部分坚持者,他们觉得电动车续航焦虑、电池安全问题,以及二手残值都是坑。

这些顾虑不能说没有道理,只不过现实数据在一点点侵蚀这种防线。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已经逼近40%,在一些城市的新购车辆中甚至突破50%。

当你的邻居同事都开起了静悄悄却猛如虎的小电驴(当然这里指汽车),所谓“观望”就显得越来越孤单。

话说回来,这场转换不仅仅关乎动力形式,更是一次生活方式的话语权争夺。

小型燃油车市场退潮新能源成首选-有驾

从“代步工具”到“移动第三空间”,需求跨度之大,让原本安身立命的小型燃油车型完全找不到新定位。

一边是满配的大屏互联、一键泊入地下库,一边还是机械钥匙和收音机般朴素的中控——谁赢,其实不用猜测太久。

我偶尔会想,如果未来真还有小燃油生存空间,大概只剩两个极端:要么彻底复古做情怀收藏,要么干脆成为摩托化存在,在城市夹缝里灵活穿梭。

而眼下,它们更多是在展厅角落等待清库存促销,被热闹的人流绕过去,径直奔向旁边闪着氛围灯的新款新能源展区。

所以啊,这波潮水推翻的不止是产品序列,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购车逻辑。

小型燃油车市场退潮新能源成首选-有驾

从满足基本功能,到追求综合体验,我们已习惯把预算榨干,为自己塞进更多舒适与科技感。

不管喜不喜欢,这是一次不可逆转的大迁徙。

或许若干年后,当孩子问起第一辆属于我们的座驾,我们还能拍着胸脯讲述那些关于飞度和Polo在街巷间疾驰的小故事,只不过,那时候马路上的声音,大概率已经安静很多——只有风声,还有胎滚轻轻掠过柏油路面的细响。

至于现在嘛,你要真打算去4S店看小型燃油新款,我建议带个人一起,不为别的,就是怕你走错门,被隔壁新能源销售一句话劝懵:“哥,同样的钱,要不要考虑一下这个?”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