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有没有去过车展?就是那种人山人海,灯光比蹦迪厅还晃眼,空气里弥漫着金钱和荷尔蒙混合味道的地方。你以为你是去看车的,但实际上,你是去参加一场精心策划的大型沉浸式求偶仪式的。只不过,求偶方是那些车企,而你,就是那个被花式表白的傻白甜。
最近网上流传一个段子,说是在车展上看车,销售小哥贴在耳边讲动力系统,一瞬间心跳都乱了。这故事听着挺浪漫,一股子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味儿。但你把这场景翻译一下,就是车企花了几百万装修的展台,找了个帅哥美女,在你耳边用一堆你听不懂但感觉很牛逼的词,让你产生一种“我配得上这一切”的错觉,然后心甘情愿地掏出钱包。
这套路,高级。这已经不是卖车了,这是在对你进行精准的心理按摩,俗称大保健。
让我们用第一性原理扒一下这件事的底裤。车企为什么要这么干?它不这么干会死吗?
答案是,真的会死。
今天的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赛道,已经不是红海了,是血海。所有人都在里面泡着,比谁憋气时间长。技术上,你有三电机,我能上四驱;你能L3辅助驾驶,我敢吹L4马上落地。大家的技术参数拉出来,就像大学男生宿舍比腹肌,你有六块,我有八块,其实真打起架来,都打不过门口卖煎饼的大爷。
参数的内卷,最后的结果就是消费者麻木了。你跟他说零百加速3秒,他会问,我天天早高峰堵在五环上,这3秒是让我用来原地弹射起步,给后面的大哥表演个节目吗?你跟他说智能座舱,屏幕比我家电视还大,他会说,我开车是看路还是看电影?
所以,当产品本身无法形成碾压式优势时,卖的就不是产品,是故事,是体验,是情绪价值。
车展上那个贴在你耳边的销售,他说的“三电机驱动,扭矩智能分配”,在你听来,和“宝贝,我什么都听你的”有什么区别?没有区别。他展示的“自适应悬架”,潜台词就是“未来的路,我都会帮你摆平”。这哪里是冰冷的技术参数,这分明就是一句句撩人的情话。
这就是一场典型的利益相关方博弈。
车企(平台方):它们的目的不是科普,是围猎。它们把展台搞得像未来神殿,把销售培训得像情场高手,用信息不对称和氛围烘托,击穿你的理性防线。它们的KPI,不是教会你什么是扭矩,而是让你在心跳加速的瞬间,产生“就是它了”的冲动。
消费者(用户):我们总以为自己是理性的。买车前看遍了测评,背熟了参数,感觉自己比厂家还懂。但一到现场,灯光一打,音乐一响,销售小哥眼神一拉丝,完了,脑子里的数据全变成了粉红色的泡泡。我们以为在挑选一辆交通工具,实际上是在挑选一个能代表自己身份、品味和梦想的“赛博义体”。
销售(执行者):他们是这场大戏的导演兼主演。他们不跟你聊那些复杂的机械原理,因为他们也未必懂。他们只负责一件事:在你身上找到一个情绪缺口,然后把产品的某个亮点包装成“解药”,精准地塞进去。你缺安全感,他就讲一体式压铸车身;你爱面子,他就讲隐藏式门把手和无框车门。主打一个“喂到嘴里”。
监管:监管能管什么?参数造假?这个能管。但能管你心跳加速吗?能管你因为一句“人心也需要平衡”就脸红吗?管不了。情感的溢价,是商业里最玄学也最无解的BUG。
所以你看,整个新能源车行业,都在玩一种“快种快收”的模式。快速推出新型号,快速堆砌新功能,快速占领用户心智。很多车企并不是靠着多么深厚的技术积累成功的,纯粹是营销做得好,踩中了情绪的风口,实现了一波“瞎积薄发”。
就像创业不是风口,是火山口。你跳进去,以为能上天,结果大概率是变成一个熟人。买车也一样,你以为买的是未来科技,结果可能买回来一个需要不断OTA升级、跟不上时代节奏的半成品。
这套逻辑,是不是有点熟悉?
短句三连来了。
手机发布会是不是这样?房地产样板间是不是这样?连健身房卖卡是不是都这样?
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驱动?
是人性中永远无法被满足的“想象的共同体”。
你买的从来不是那辆车,而是“拥有这辆车之后的你”。一个更成功、更自由、更有魅力的你。车企卖的也不是交通工具,而是这个“理想你”的入门券。
跨界比喻一下,一份花里胡哨的汽车宣传册,就像一份P得跟写真一样的体检报告。上面写满了各种让你安心的漂亮数据,什么都好,堪称完美。但真正开上路,那些隐藏的顿挫、恼人的异响、虚高的续航,才是那藏不住的“肝上阴影”。
所以,朋友们,下次去车展,当再有帅哥美女贴近你耳边,用低沉的嗓音为你讲解什么“矢量控制”和“智能动态底盘”时,你可以冷静地看着他,问三个直击灵魂的问题:
第一,这车如果开网约车,几年能回本?
第二,如果半路趴窝了,除了400电话,你们老板的私人电话能给我吗?
第三,这套话术,你今天已经对多少人说过了?
相信我,这么问完,空气会瞬间安静,暧昧的气氛会荡然无存,你和他之间会立刻回到纯洁的金钱关系。
而这,才是一场健康消费的开始。别爱上画饼,会变得不幸。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