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刚提了一辆崭新的新能源车,兴高采烈接朋友出游,却被路人抬手拦车:"师傅,去机场走吗?"——这正是广汽埃安车主近年来频繁遭遇的尴尬。随着2025年6月广汽集团正式宣布埃安启动B端(出行市场)与C端(个人用户)品牌分离战略,这个困扰用户多年的品牌认知困局终于迎来突破性解决方案。当行业内外热议"此时分拆是否太迟"时,深入剖析其战略逻辑与技术储备后会发现,这场酝酿已久的体系变革恰是埃安面向新周期的关键落子。
一、品牌重塑正当时,双轨战略破解增长瓶颈
埃安分拆的紧迫性植根于真实的市场数据:2025年前5个月累计销量同比下滑11.77%,背后是B端网约车占比曾高达50%带来的品牌认知固化。这种"运营车"标签直接制约了C端发展——当消费者花20万购入的私家车被调侃"又来接单",品牌溢价必然受损。分拆战略本质是精准的用户需求分层:
- B端新品牌聚焦出租车、网约车市场,主打耐久性、成本优化与快速补能体系,计划推出高度定制化车型并加速L4级自动驾驶量产落地
- 埃安主品牌专注个人用户,依托昊铂高端线强化科技属性与豪华体验,渠道端独立建设"出行中心"与"体验中心"实现服务场景分离
值得关注的是,此番调整并非仓促应对,而是广汽"番禺行动"自主品牌改革的关键举措。通过研发体系整合,埃安新车开发周期已从24个月压缩至18个月,效率提升为双品牌并行提供技术保障。虽错过2023年销量巅峰期,但当下纯电市场增速放缓的窗口期,反而赋予埃安更从容的转型空间。
二、双轨战略的差异化技术路线
1. B端:构建出行生态的技术护城河
新品牌的核心任务是打造"最懂车队"的解决方案。正在推进的L4级自动驾驶车型将率先应用于B端场景,其搭载的ADiGO PILOT系统采用激光雷达与Orin-X芯片组合,通过自学习领航技术实现无图城市NDA功能。补能体系同样针对运营场景优化:第二代ITS2.0智能温控系统支持15分钟充电370公里,VtoL外放电功能则扩展了车辆商用价值。这些技术将融入"出行中心"专属服务体系,形成从产品到服务的闭环生态。
2. C端:以科技平权重塑用户价值
埃安主品牌的突围关键在于技术普惠化:
- 智能驾驶普及:率先将激光雷达智驾下放至15万级市场,全系标配4音区语音交互系统
- 三电技术突破:自研固态电池取得重大进展,预计2026年量产;750km超长续航车型即将上市
- 场景化体验升级:第二代AION V创新性实现前排座椅一键放平+后排137°调节,结合智能冷暖冰箱打造"移动起居室"
产品矩阵同步焕新:除已上市的AION UT以6.98万起售价树立A0级安全标杆,下半年还将推出霸王龙REV多能源车型、全新MPV及SUV,覆盖多元消费场景。昊铂品牌则肩负高端突破使命,HT增程版与SSR赛道版将强化性能标签。
三、技术底牌支撑体系变革
分拆战略的底气源于深厚的研发积淀。广汽研究院构建了全球化协作体系,第二代AION V即由洛杉矶、米兰、上海、广州四地团队联合设计。在三电领域,埃安是少数实现全栈自研自产的企业,其夸克电驱系统已应用于昊铂全系。更前瞻的布局在于"空地一体"生态——高域飞行汽车GOVY AirCar将与L4级地面车型协同拓展三维出行。
制造端同样构筑壁垒:埃安智能生态工厂通过钢铝混合柔性生产实现98%自动化率,支撑多平台车型混线生产。这种制造弹性恰为双品牌差异化产品提供落地基础,使B端耐用车型与C端科技车型能高效协同生产。
四、全球视野下的战略纵深
品牌分拆同步加速全球化进程。埃安2025年持续推进"泰国行动"、"巴西行动"等KD项目,上半年新增7国市场入网及92家海外网点。值得关注的是,专为全球市场设计的AION UT将于年底登陆欧洲,其215mm宽胎+1600mm轮距的越级配置,以及AI大模型智能座舱,均针对国际标准开发。这种"本地化研发+全球车平台"的模式,使分拆后的技术资源能最大化复用。
前瞻:体系重构开启价值增长新周期
纵观汽车产业史,成功的品牌分化从来不是简单贴标:大众集团通过奥迪-斯柯达-西雅特的多品牌架构覆盖不同市场,丰田则凭借雷克萨斯实现高端突破。埃安此番分拆的价值在于,它首次在新能源领域构建了完整的用户场景化技术体系:
- B端以L4自动驾驶+超充网络建立出行效率壁垒
- C端用固态电池+AI座舱重塑消费体验
- 全球市场借模块化平台实现快速适配
正如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所言:"分品牌运营是释放组织活力的关键一步"。当昊铂GT以NDA3.0无图智驾穿越城市高架,当新品牌L4车队在机场高效接驳,当UT以欧盟五星安全标准驶入米兰街头——埃安的双轨技术战略终将验证:精准的用户价值定义,永远是最好的品牌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