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杭州钱塘新区的零跑汽车工厂里,一辆崭新的C10缓缓驶下生产线。工人们纷纷掏出手机,记录这个历史性时刻——这是零跑的第100万辆整车。
朱江明站在生产线旁,这位曾经的安防巨头大华股份联合创始人,看着眼前的场景若有所思。从2019年首款车S01下线到今天,他用了不到6年时间,就让零跑成为继理想之后第二家跻身“百万俱乐部”的新势力车企。
更让人惊讶的是速度——从50万到100万,零跑只用了343天。这个数字,比特斯拉当年还要快。
1. 一场“反常识”的加速度
“第一个50万辆用了五年,第二个50万辆不到一年。”朱江明在下线仪式上说得云淡风轻,但背后的故事远比数字精彩。
要知道,在新能源车圈里,零跑一直是个“异类”。当别人都在拼营销、讲故事的时候,这家公司却像个闷头搞技术的理工男。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没有明星代言,甚至连发布会都办得朴素。
可就是这么一家“土味”十足的公司,今年9月单月交付66657辆,连续7个月稳坐新势力销冠。1-9月累计交付395516辆,妥妥的第一梯队。
说白了,零跑走的是一条“技术宅”的路子。当别人花大价钱买供应商的现成方案时,朱江明带着团队硬是把65%的核心技术都自己搞定了。三电系统、智驾芯片、电子电气架构……这些最烧钱的部分,零跑都选择了自研。
“我们像IT造车一样,用制造业的精密和实干精神,证明‘造好车’的本质。”朱江明这句话,道出了零跑的底层逻辑。
2. 盈利密码:技术自研的复利效应
今年8月,零跑交出了一份让人眼前一亮的半年报:上半年净利润0.3亿元,经调整净利润3.3亿元。继理想之后,成为第二家实现半年度盈利的新势力。
这个成绩单背后,藏着一个简单的商业逻辑——自研省钱。
举个例子,零跑的八合一电驱系统,如果外采至少要2万元一套,但自研成本能压到1万元以下。一年几十万辆的规模,光这一项就能省下几十亿。
更关键的是,自研带来的不只是成本优势。零跑的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让整车减重10%,续航增加10%。这种技术上的领先,直接转化成了产品竞争力。
今年上半年,零跑研发投入18.9亿元,换来了14.1%的毛利率新高。这个数字,已经接近特斯拉的水平。
“技术投入-成本下降-销量增长-继续投研发”,这个良性循环一旦转起来,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3. 爆款制造机:精准定位的威力
零跑的产品策略,可以用四个字概括——越级配置。
C11上市4年累计卖了27万台,C10上市17个月就突破16万台,B01更是创下37天交付破万的纪录。这些爆款背后,都是同一个逻辑:用20万的价格,给你30万的配置。
有人说零跑是“半价理想”,这话虽然刻薄,但也道出了零跑的定位策略。当理想ONE卖30多万的时候,配置相当的C11只要15万起。同样的空间、同样的智能化水平,价格却便宜一半。
这种打法,精准击中了15-20万级主流消费群体的痛点。毕竟,谁不想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车呢?
通过LEAP 3.5架构88%的通用化率,零跑能快速推出新品。A、B、C、D四大系列,覆盖轿车、SUV、MPV全品类。每个系列都有自己的定位,但核心都是“性价比”。
4. 出海新玩法:借船出海的智慧
去年,国际汽车巨头Stellantis入股零跑。今年5月,双方成立零跑国际合资公司。这场“联姻”,让零跑找到了出海的捷径。
不同于比亚迪、蔚来的重资产出海模式,零跑选择了“借船出海”。利用Stellantis在全球的渠道、售后、金融体系,零跑迅速在30多个国家建立了近700家终端网点。
效果立竿见影。今年1-8月,零跑海外交付超3万台,位居新势力榜首。在德国这个汽车工业的发源地,零跑8月份的纯电销量甚至超过了比亚迪。
这种“轻资产”模式的妙处在于,零跑不用在海外建厂、建店,就能快速打开市场。用技术换渠道,用产品换收入,投入小、见效快。
百万辆只是开始,零跑的野心不止于此。
10月份,全新D系列即将亮相。这个定位30万级的旗舰系列,将搭载高通骁龙双8797芯片、激光雷达,支持城市NOA和跨层记忆泊车。
从15万到30万,这是一次品牌认知的跨越。消费者会为“性价比之王”的高端产品买单吗?这是零跑面临的新挑战。
朱江明的答案是继续用技术说话:“D系列将搭载百万级的技术和体验,真正以科技普惠重塑豪华旗舰。”
另一个亮点是个性化战略新品Lafa5。这款主打年轻市场的产品,9月份在慕尼黑车展首次亮相,计划2025年四季度在中国上市。
从技术自研到规模盈利,从国内爆款到全球布局,零跑用6年时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径。在新能源车市场日益内卷的今天,这个“技术宅”的故事,或许能给行业带来新的启示。
毕竟,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专注做好产品的公司,总是能赢得市场的尊重。
下一个百万辆,朱江明说要在明年此时实现。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这个目标并非遥不可及。
只是不知道,当零跑真的实现200万辆的时候,这个低调的“技术宅”,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