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中国的汽车圈里有个事儿挺热闹,主角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奇瑞汽车。
可能很多人对奇瑞的印象还停留在QQ小车或者那些皮实耐用的燃油车上,但更多人知道的是,奇瑞现在可是咱们国家汽车出口的头号选手,在国外卖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
可就是这么一个在海外市场扬眉吐气的品牌,一回到国内的新能源汽车战场,就总感觉有点施展不开拳脚。
眼看着别家的新能源车一个月卖几十万辆,奇瑞心里能不急吗?
这不,最近奇瑞董事长尹同跃亲自拍板,对公司内部来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把几个核心的汽车品牌捆绑在一起,成立了一个新的事业群,被外界形象地称为“四大金刚”合体。
这一招棋下得又急又重,很多人都在问,奇瑞这究竟是下了一步扭转乾坤的妙棋,还是因为心里着急而下的一步险棋呢?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考量和无奈?
咱们先来看看这次改革到底改了什么。
根据流传出来的内部文件,奇瑞集团在七月初正式宣布,成立一个全新的“奇瑞国内营销事业群”。
这个名字听起来挺官方,但它干的事儿可不小。
简单来说,就是把奇瑞在国内卖的四个主要摊子——负责传统燃油车的“奇瑞品牌”、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风云系列”、主打微型电动车的“QQ系列”,还有一直想往高端市场冲的“星途品牌”,全部都打包到了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管理的“联合舰队”。
这四个板块,过去多多少少都有些各自为政的意思,现在被强行捏合到一块儿,目标很明确,就是要集中火力,一致对外。
为了管好这支“联合舰队”,奇瑞还任命了一位新的总指挥官——李学用。
这位可不是一般人,之前他负责星途品牌的时候,就把营销玩得有声有色,是奇瑞内部公认的一员大将。
现在他官升一级,直接掌管这四个品牌在国内的销售和市场,底下四个品牌的负责人都要向他汇报工作。
这个人事任命,信号再明显不过了:奇瑞要用最能打仗的人,来啃国内新能源市场这块最硬的骨头。
那么,奇瑞为什么非要在这个时候搞这么大的动作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那份“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成绩单,既是荣耀,也是压力。
咱们看看数据,奇瑞在海外的成就有多亮眼。
2023年,奇瑞集团总共出口了超过93万辆汽车,这数字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每天都有超过2500辆奇瑞车销往世界各地,连续21年都是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的第一名。
在俄罗斯,奇瑞的市场占有率一度逼近20%,差不多每卖出五辆新车就有一辆是奇瑞。
在中东、在南美,奇瑞也都是当地市场的香饽饽。
这份成绩,绝对是咱们中国制造的骄傲。
可是,镜头一转回到国内,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这个最火热的赛道上,奇瑞的表现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当比亚迪这样的头部企业,一个月轻轻松松卖出三十多万辆新能源车,把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的时候,奇瑞的新能源业务却还在努力寻找一款能引爆市场的“爆款”产品。
被寄予厚望的风云系列,虽然技术宣传得很响亮,但上市大半年了,在路上能见到的还是少数。
而在微型电动车市场,奇瑞的QQ冰淇淋,也一直被五菱宏光MINI EV牢牢地压制着。
至于定位高端的星途品牌,虽然产品不错,但在如今“价格战”打得刀刀见红的市场环境里,也显得有些步履维艰。
一边是海外市场的势如破竹,一边是国内新能源市场的增长乏力,这种强烈的反差,让奇瑞的管理层如坐针毡,不变不行了。
所以,成立这个“四大金刚”事业群,就是奇瑞开出的一剂“猛药”。
想法是好的,希望通过整合资源,让四个品牌不再单打独斗,而是攥成一个拳头出击。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往往很骨感。
这个新组合面临的内部挑战可不小。
首先,这四个品牌就像四个性格迥异的兄弟,各有各的地盘和任务。
奇瑞品牌要守住燃油车的阵地,这是公司的基本盘;风云系列要承担起新能源冲量的重任,这是未来的希望;QQ系列要在薄利甚至亏本的微型车市场里求生存;星途则要继续维护好来之不易的高端形象。
现在让他们在一个锅里吃饭,资源怎么分?
预算给谁多一点?
市场推广的重点放在谁身上?
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以前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现在要协同作战,开会的时候因为资源分配问题吵起来,恐怕都不是什么稀奇事。
更微妙的是人事关系。
新任总指挥李学用权力大了,但他曾经的上司,原来的星途负责人黄招根,现在成了他的副手。
这种上下级关系的转变,处理不好很容易在团队内部埋下不稳定的种子。
而对于李学用本人来说,同时管理四个业务摊子,既要让风云跑得快,又要让星途站得稳,还要顾及到奇瑞和QQ,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甚至左右手互博的尴尬局面。
最有意思的一点是,在这次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奇瑞旗下另外几个非常重要的品牌,比如去年卖了近30万辆的大功臣“捷途”,以及新推出的iCAR和与华为合作的“智界”,都没有被纳入这个新的事业群。
这就让外界有些看不懂了。
智界因为有华为的深度参与,模式特殊,独立运营可以理解。
但捷途作为集团的销量担当和利润来源,把它排除在外,就难免让人产生“亲儿子”和“干儿子”有别的联想。
这种区别对待,可能会影响到内部员工的士气,让原本的“内部赛马”机制,变味儿成“派系之争”。
说到底,奇瑞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并不仅仅是组织架构不够优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它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优势,还没能有效地转化成消费者愿意买单的市场优势。
在很多国内消费者的认知里,奇瑞依然是那个埋头搞发动机的“技术宅”,它的标签更多是“燃油车”、“可靠耐用”。
当消费者想买一辆新能源车时,奇瑞往往不是他们首先想到的品牌。
最好的例子就是风云A8,这款车搭载了奇瑞最新的混动技术,按理说产品力不俗,但上市后的市场反响却很平淡,头三个月的销量加起来都没过万。
而它的竞争对手,比如比亚迪的秦L,上市几天订单就轻松破了几万。
这种巨大的市场差距,清晰地说明了问题所在。
因此,这次成立“四大金刚”事业群,可以看作是奇瑞在新能源赛道上的一次紧急自救,是一次必要的调整。
但调整组织架构只是第一步,真正能决定成败的,还是接下来能不能拿出有足够竞争力的产品,和有足够魄力的定价。
别再瞻前顾后,也别再抱着“技术宅”的清高。
对于新的事业群和李学用来说,眼下最重要的任务,或许就是集中所有优势资源,打造出一款真正的明星产品,在市场上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只有当奇瑞的新能源车也能像比亚迪一样,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排队购买时,这次改革才算真正取得了成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