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一号,电动车市场迎来了一个“大地震”——新规正式上线。脚蹬子被解雇,时速被摁死在25公里,车身还得加装北斗定位。这配置听着像是给电动车穿上了一身“高科技盔甲”,但雅迪、台铃、爱玛这些大厂却一副不情不愿的样子,集体适配,生怕改慢了卖不出去。毕竟,这一轮车市“军备竞赛”,谁先犯犟,谁先凉凉,这谁都懂。
不过,新规里倒有一些亮点,比如重量限制从55公斤放宽到63公斤,这不,阿铅老弟——铅酸电池车,又杀回来了。原来嫌它沉、嫌它跑不远,现在搭配个48伏20安时的电池,跑个六七十公里毫无压力,关键还便宜。五羊本田、绿源赶紧发力,推出铅酸版车型,给人感觉像是回到十年前。这说明啥?消费者关注的不是锂电池怎么智能,怎么环保,他们只关心续航长不长,价格低不低。这一波,铅酸电池靠实用性和低价重新翻红,绝对是“真需求”打脸“高科技”。
当然,说到安全配置,戏更足。TCS防滑系统,听着像豪车里才有的玩意儿,硬生生塞进了慢悠悠的电动车。25公里的时速,居然还要防侧滑?有用户调侃,“这是给我们骑车时表演漂移用的吗?”但厂商正色道,下雨天、坡道这些特殊场景,它确实有用。问题是,这个“确实”带来的代价是车价要多出五六百块,让不少人却步。对企业来说,这叫“安全第一”,可对消费者来说,这分明是“不划算”。
现在,老百姓买车也是两难。老款车动力更强、续航更长,便宜不少,但2025年后能不能合法上路,心里没底;新款车能直接上牌,还保准合规,奈何价格贵了不少,还不知道这“高规矩”的好处到底值不值。“左右不是人”的窘境,让许多消费者干脆选择——等等再说。九号公司说十一月要发新品,万一配置更优、价格更香呢?结果整个市场进入了一个诡异的窗口期,厂家忙着清库存,推新款,谁也不敢掉以轻心,但一个不小心,可能就竹篮打水——谁先动手,谁就先亏。
还有个大家争议最多的“高科技”,就是北斗定位。听上去好厉害,其实目前对普通人帮助不大。导航?不错,但手机早已经解决了这个需求;定位?暂时更多是在为城市管理铺路,比如以后交警能通过后台看到哪辆车超速,哪个路段拥堵。如果说北斗定位是电动车的“新器官”,那它现在还属于“潜伏”状态,不添乱就不错了。
其实,铅酸车这波回潮真的不能当作技术倒退,而是传统需求的务实回归。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经济拮据的通勤族,动不动就关心的就是能不能跑得多、上得了牌、价格压得住。厂家嘴上喊智能、喊环保,手里却是清一色地分档次高端堆配置,低端保价格。高端满足品质需求,低端解决大众痛点,大家都别浪费这场电动车新规带来的“线性增长”。
消费者买车,最后还是要回到两件事经济实惠和实用。不管厂家吹得多动人,科技怎么升级,用户只关心骑得是不是够久,修得贵不贵,牌照是不是铁板钉钉。这场电动车行业的升级,看着琳琅满目,谁家到底能笑到最后,得等消费者都骑过,体验过,才见分晓。
现在的问题是,消费者可以等,但厂家等不了。库存摆着,销量卡着,大厂暗中博弈,小厂面临淘汰,电动车行业的这场“寒暑假”,对谁都不轻松。问题来了,你愿意为了一份合规的“长远福利”,多掏腰包吗?还是说,现实点,选一个眼下最省钱的老车?哪种选择,才是消费者对厂商最中肯的“试卷”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