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扎堆上市能否带来销量提升,关键在于市场需求与消费者信任的双重考验,盲目追求数量难以实现质的飞跃

回想起上个月去4S店的那个场景,销售顾问递给我一份新车型的宣传册,说:您看,这车不仅加了自动泊车,价格还比去年涨得少。我随口嘟囔:涨少不等于没涨啊。身边一位刚买了同价位车的朋友则笑着反问我:那你觉得,这堆新车到底有多吸引人呢?这话一戳中我心坎儿了。

最近,9月份国内车企推出的新车超过50款(样本有限,媒体稿统计),涵盖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轿车到SUV,各路车型扎堆上市。价格战的影子依然明显,很多新车配置升级了,价钱却控制得死死的,有时候甚至降价。看上去热闹非凡嘛,但销量能真跟着蹭蹭涨吗?

新车扎堆上市能否带来销量提升,关键在于市场需求与消费者信任的双重考验,盲目追求数量难以实现质的飞跃-有驾

说实话,我对此有点疑问。你说,消费者喜欢频繁换新吗?一会儿这款新车炫酷,一会儿又被另一款抢了风头。换来换去也挺累的吧。我和一个修理厂朋友聊天,他提到:很多车主都挺看重品牌稳定性和一车用到底的服务,更别说动不动就被新车噱头吸走了。这说明,市场上的新车花里胡哨未必就是买单的关键。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9月份这波新品里,某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同价位的主流SUV,在实际体验上差别还挺明显。自主那款虽然技术参数看起来更先进——比如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功能丰富,但实际操作起来,反应迟缓,要等好几秒,而且中控触摸屏卡顿频现。相对的,合资那款老型号系统简单,反应快,界面易用。两个产品给人的实操感完全不同。这就好比你买智能手机,买配置最高不一定用着舒服。

新车扎堆上市能否带来销量提升,关键在于市场需求与消费者信任的双重考验,盲目追求数量难以实现质的飞跃-有驾

车企为什么那么急着推新车?这跟供应链和研发周期有关。简单说,汽车开发就像做一道复杂的多层蛋糕,从底层材料采购到各道工序,任何一个环节延误都会拖累整体进度。零部件供应稳定多了,企业不能像前几年那样拖拖拉拉,只能快节奏上新,抢占市场话语权。可这么做,难免会忽略对某些细节的打磨,毕竟时间就是金钱,赶工期意味着牺牲些产品优化。

这里本来想讲质量稳定性,...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先按下不表。否则怕越说越跑偏。

回头说销量这事,我之前有点大意,只谈了新车扎堆推出能否拉动销量,默认答案可能是增长。但换个角度想,其实多数消费者是换购或增购族群,他们更看重品牌信任和用车经济性——车买回来能不能少出毛病,省油、维修便宜才是硬道理。不是什么配置花拳绣腿多么炫酷就马上买单。

新车扎堆上市能否带来销量提升,关键在于市场需求与消费者信任的双重考验,盲目追求数量难以实现质的飞跃-有驾

不信你问问旁边那些老车主,他们买车更像投资,算着折旧率、油耗和维修成本。粗略算下,一辆20万级的燃油SUV年均保值率大概在65%到75%(体感估算),新能源车型估计稍低,但补贴变化也让数字飘忽。你敢随便买个刚上市还没验证的爆款?还是喜欢那个用了三年朋友圈没有倒闭、口碑不错的车企出品?

再说价格,无数新车型在增配不增价或者降价促销,这种做法看起来刺激消费,可长期会不会把利润压得太死?我一个同行说,车企这样打价格战,好比市场上小面馆拼刀工,你没有好面条就靠价格吸引,但迟早面条得掉份。对供应链和研发的投入回报也有限。车企到底是想卖盈利车,还是卖靠低价赚量的车?这个态度决定了他们做新车的逻辑。

你有没有注意,现在这些推新车的节奏,有点像赶场子。发布会上各种词儿满天飞,智能、电动、互联,但落地的用户体验和车辆稳定性到底怎样,消费者心里没个谱。噢,对了,前两天听销售说,有些客户根本没动心,反而抱怨促销手段太花哨了,没有实实在在便宜,就是连广告都觉得烦。

新车扎堆上市能否带来销量提升,关键在于市场需求与消费者信任的双重考验,盲目追求数量难以实现质的飞跃-有驾

那这样讲,车企该不该继续扎堆上市新车?还是该放慢脚步,注重改善现有产品?不急功近利才是长远之道吗?我又想问,你作为消费者,会被一波接一波的新车宣传刺激到买吗?还是更倾向挑一款靠谱的老车型?

总结之前,我觉得我可能太悲观了。毕竟,新技术、新设计确实让车有了多些看头,也给消费者多了些选择。但销量增长不能靠堆数字,真正要靠的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把握和信任的建立。现在车企研发的产品更新快,但这速度够不够贴合人心,还是个问号。

新车扎堆上市能否带来销量提升,关键在于市场需求与消费者信任的双重考验,盲目追求数量难以实现质的飞跃-有驾

把车钥匙放口袋时,我还在想,是不是车企们除了拼新品,也该拼拼服务和口碑?毕竟买车这事儿,不光是刷脸买炫酷配置,更多时候是买那股靠谱感和安心感。你说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