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头条,重磅车事!
用车社今天就来给您扒一扒最近车圈里那件“大事儿”——某品牌新车上市,打着“颠覆性创新”的旗号,结果市场反应那叫一个“精彩纷呈”。
有人拍手叫绝,有人连连摇头,甚至有人直接开骂,说这是“智商税”的代名词!
这究竟是真香还是“割韭菜”?
咱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
话说当今车坛,各家车企那是使出浑身解数,什么“科幻”、“未来”、“人机交互”,听得咱们耳朵都快起茧子了。
可这次这位,更是把“创新”玩出了新高度。
您瞧这外观,说是“机甲风格”,但我怎么看,都觉得有点儿…
…
嗯,难以名状。
车身线条那叫一个复杂,棱角分明,仿佛把能想到的所有几何图形都硬生生堆砌上去。
这审美这块儿,真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反正我是有点儿跟不上这“潮流”的步伐了。
不过,人家设计师说了,这是为了“空气动力学”的极致追求,这话一出,咱还能说什么呢?
只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有时候也确实是…
…
抵达了我们凡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但这都不是关键,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它那“颠覆性”的内饰。
您见过哪款车,把中控屏做得比家里的电视机还要大?
而且这屏幕,可不是让你简单点点划划那么简单,它集成了一切功能,连车窗升降、后视镜调节,都得在这块儿“巨幕”上寻找。
我当时就脑补了一下,这要是夏天开车,一滴汗珠子不小心滴上去,会不会自动触发个“一键清洁”模式?
当然,这只是个玩笑。
但说真的,这么大的屏幕,开车的时候,真的不会让人分心吗?
而且,我仔细研究了一下,这块屏幕的UI设计,那叫一个“内容丰富”,各种图标、菜单层层叠叠,新手上手,大概得花上一段时间,才能摸清空调开关到底藏在哪儿。
这究竟是“智能”的体现,还是“反人类”的设计?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更别提那所谓的“AI语音助手”。
您说,如今谁家车还没个语音助手?
可人家说了,他们的AI,能“深度理解你的指令,甚至预判你的需求”。
我当时就在想,我这需求,不就是想安安静静地开个车,别老有人在我耳边“絮絮叨叨”吗?
结果呢?
我试着对它说:“你好,我想听点轻松的音乐。”
它沉默了几秒,然后播出了…
…
《高山流水》。
这“轻松”的定义,是不是有点儿过于…
…
古典了?
还有一次,我说:“我有点饿了。”
它立刻跳出来一个美食推荐列表:“附近美食:麻辣烫、炸鸡、烤串…
…”
我当时就傻眼了,合着我一说饿,它就直接给我规划好了点外卖的路线?
这“预判需求”,是不是有点儿…
…
太主动了?
这AI,究竟是来服务的,还是来“监视”我的日常饮食起居的?
这还没完,您知道现在流行什么吗?
“无感交互”!
就是说,你一上车,它就能自动识别你,座椅自动调整到你最习惯的坐姿,空调也自动开启到你喜欢的温度。
听起来是挺高级的,但实际操作起来,“惊喜”总是来得猝不及防。
有时候,它确实能精准识别,但有时候,它会把你误认为是别人。
比如,我一个朋友,身高一米八五,我一米七。
他坐了我车后,我再坐进去,座椅就自动调到了他当时的高度,我得踮着脚尖才能勉强够到方向盘!
您说这“无感”的背后,是不是藏着无数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尴尬瞬间?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全盘否定。
这车在某些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比如说,它的动力系统,采用了最新的混动技术,官方宣称百公里油耗能低至[具体数值]升。
我当时就纳闷,这么低的油耗,是不是得用脚使劲儿推着才能达到?
但实际体验下来,在城市拥堵路段,确实能感受到电动机的辅助,起步平顺,油耗也比同级别的燃油车要低不少。
这方面,确实值得点赞。
再来说说它的安全配置,那叫一个面面俱到。
各种主动刹车、车道保持、盲点监测,应有尽有。
在高速公路上,我故意让车子稍微偏离了车道一点点,它的方向盘立刻就有了轻微的拉力,将车子温柔地“拽”回了正确的轨道。
这种感觉,就像有一个无形的手在默默守护着你,虽然有点儿“被操控”的感觉,但在关键时刻,这种“控制”,或许就是生命的“救命稻草”。
所以说,在安全防护这块儿,它确实投入了巨大的心力。
但是,这些闪光点,是否足以掩盖那些“反人类”的设计呢?
这确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我采访了几位车主,他们的反馈也是五花八门。
有年轻的科技爱好者,觉得这车“酷毙了”,“完全走在时代最前沿”,每天都在钻研如何把那个巨大的屏幕玩出更多花样。
也有一些年长的驾驶者,直接表示“看不懂”,“还是怀念以前那种实体按键的直接和便捷”。
还有一位车主,苦笑着说:“我老婆现在都不敢碰这车了,每次上车都得我先给她把座椅和空调都调好,不然她就得跟我‘斗智斗勇’一番。”
这事儿,有点儿像当年智能手机刚刚普及的时候,大家都在抱怨:“我只是想打个电话,为什么还要学习这么多复杂的操作?”
但如今呢?
谁不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玩得不亦乐乎?
所以说,“颠覆性创新”,有时候确实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需要用户去适应,去学习。
但前提是,这种创新,它得是真正解决了用户的痛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而不是制造了新的困扰。
您想想,咱们买车,究竟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方便,为了舒适,为了安心,为了能载着家人朋友,去到想去的地方吗?
如果一辆车,连最基本的操作都变得异常复杂,甚至让你在驾驶过程中感到焦虑,那么,它还是那个可靠的“伙伴”吗?
它还有那种温暖的“人情味”吗?
这番情景,让我想起一句古语:“大道至简,适者生存。”
科技的发展,本应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更加便捷。
如果它反其道而行之,让人们感到疏离和困惑,那这份“进步”,就显得有些本末倒置了。
您想想,咱们现在对车的期望,是不是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
我们渴望“智能”,渴望“黑科技”,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丢弃了“简单”和“实用”这份最朴素的需求。
所以说白了,这件事情,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创新”与“人性化”的较量。
车企们总想走在时代前沿,引领潮流,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他们也不能忘记,车,终究是为人服务的。
那些所谓的“颠覆性”,如果让普通大众望而却步,甚至心生抵触,那么,它就不是“创新”,而更像是一种“自我陶醉”的“炫技”。
当然,我并非主张故步自封,拒绝科技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总会带来一些全新的事物。
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新事物,更巧妙、更自然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就像那块儿巨大的中控屏,如果能设计得更加简洁明朗,更符合驾驶时的场景需求,那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而那AI语音助手,如果真能理解我的心意,而不是给我添乱,那么,谁会拒绝这样的便利呢?
这就像我们生活中遇到的许多事情一样,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啊,越来越“懒”了,什么事情都追求智能化。
但换个角度来看,是不是因为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可能性,让我们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所以说,这辆车,它究竟值不值得入手?
这个问题,就好比在问一位姑娘,她究竟美不美?
有人会觉得她惊若天人,有人会觉得她平平无奇,甚至有人觉得她“用力过猛”。
这最终取决于您自己的眼睛,您的品味,您的实际需求。
我个人觉得,在这个日益“精明”的世界里,我们有时也需要保留一份“笨拙”的美好。
正如那句古话所言:“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最深刻的道理,往往蕴含在最简单的表象之中。
而最令人舒适的体验,往往来自于最自然的互动。
至于这辆车,它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是会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还是会成为一个被遗忘的“技术实验品”?
时间终将给出最公正的答案。
但无论如何,它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的契机:在追求“科技感”的同时,我们是否还能保留那份对“人”本身的关怀?
对“用户体验”的尊重?
您怎么看?
您觉得这车究竟是“惊喜”还是“惊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