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里还残留着打印机油墨的味道,像每逢月初汽车品牌发布销量时一样,办公室的灯亮了一夜。统计员揉着红了的眼睛,手里的数据表还温热:“零跑7万,小米稳了,理想压力山大?”桌上的咖啡凉了没人管,只有数字激起一阵无声的腥风血雨。
先不急着为谁叫好或担忧。数据显示,零跑10月交付70,289台,历史性突破7万。增长曲线陡峭得像股市里的妖股,84%以上的同比增幅,连续几月的跳跃式增长,看得人心痒。东风奕派也不遑多让,3万+的月交付,环比、同比双线飘红,俱乐部位置坐得安稳。小米,更像个不声不响的“中分选手”,以40,000+台悄然占据稳定地带。理想呢?31,767台,数字不算难看——只不过不进即退这个词,在这个红海市场格外扎眼。而北汽新能源、岚图、智己等玩家,各自秀出成绩单,合该是“诸神混战”的一月。
数字不会说谎,但喜欢开玩笑。比如,零跑凭什么“飞”得这么快?几位老总会心一笑——其实人家有备而来。和Stellantis集团的合作既开拓了海外市场,又带来了品牌增厚和订单池扩容,不是单靠“低价走量”那一招。中国新势力的“出海救赎”,零跑走在了前头。每月递增1万台,全年冲击60万辆,仿佛咬紧牙关和时间赛跑。理想的“慢车”看起来不急不躁,但在赛道上就是会被人追尾。
东风奕派的3万阵营,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连续两个月顶住3万压力,没有花式爆点,却盘稳了基本盘。汽车圈里头,往往“没有新闻就是好新闻”,稳健的财报和持续扩大的市场份额才是安身立命之道。
最让人琢磨的,其实是小米。从IT男摇身一变造车“新贵”,宣发、门店、品牌覆盖,搞得比自家的智能手机还要密。场面就像科幻片儿里机器人集体出厂,循环流水——数字很好看,但细品其实很小米:节奏控得死死的,雷军那句“要做最懂用户的电动汽车”,有点像老中医熬制慢火汤药。4万台的月交付,对创业早期的四化工厂来说,是铁打营盘的开始,不是什么可以嘚瑟的巅峰。
理想,作为高举“增程电车”大旗的顶流,这个月难免有点失落。交付3万出头,同比下滑是躲不过去的雷区。倒也不怪,零跑、小米砸钱下场,旧日的蜜月期一去不返。新车型i6刚上市,价格下探,能否帮理想扭转局势,还得观望市场耐心和用户胃口。不巧的是,“创新焦虑症”在这个行业发作起来要人命——敢迎难而上,是勇士;若只求安稳,迟早会被拍在沙滩上。
小鹏的“造飞车”段子一出,圈里聊得跟整蛊一样。今年累计交付同比涨了218%,纸面功夫谁都会,但“汽车+飞机”的蓝图里,远景和现实,常常只差一个PPT的距离。你说它天马行空也好,押注未来也行,无非是新势力们自我进化的未竟之业,毕竟,只有不按套路出牌,才能在混战中赢下一隅之地。
这份成绩单里,最扎眼的还是“规模效应”。新能源车市已然不是过去的“政策温室”——补贴退场,“靠产品赢市场”成了唯一? 能拼产品力、供应链、渠道,能死磕成本、扛住下沉,才有资格活到下一轮。头部玩家正拉开与二三线品牌的距离,小巨头间的肉搏,已经比亚健康的中小品牌刺激得多。
但有些话得打住嘴边。我这行见过的“高光时刻”总被数据美化,结果常常“热点低开高走,明星翻车跑不过小趋势”。品牌们彼此角力,消费者则在利好里分一杯羹——你愿意为更便宜的智能电动车买单,我给你更多功能、更多花头,顺便把智能驾驶和车载生态玩出花样。但“过山车”眼下激烈,明年是不是还这么红火?没人敢拍胸脯。
如同法医手里那把解剖刀,销量榜单只是一种表象,车企的体温。看似破晓,其实风雨欲来。当市场饱和,细分赛道密集应对,品牌们不得不寻找“第二条曲线”:是彻底国际化?是技术壁垒?是智能驾驶?还是把价格卷到底?
我的建议当然不值几个钱,但还是忍不住自嘲一句:数据和尸检报告有诸多相似,看上去无比精准,还会被事后反转打脸。说到底,天花板有多高市场说了算,谁也无法一劳永逸。
车企们在后台多加几台打印机,备足咖啡,也别忘了给统计员调高点奖金。市场这场大戏还没到曲终人散,下一波洗牌会不会来得更凶?谁会熬成最后的赢家?也许只有等到那一天,才有人敢说,“这局,稳了”。
数据之下皆故事。你觉得,新势力车企下半场,该比拼什么?产品?技术?价格?品牌?又或者,是命中注定的变数和时代的运气?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