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一季度营收创新高,合并背后为何“时不我待”?

吉利汽车一季度营收窜上历史新高,照理说该敲锣打鼓一番,结果呢?

油门踩到底,加速“联姻”。

这波操作,是不是有点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吉利一季度营收创新高,合并背后为何“时不我待”?-有驾

明面上看,这是“赢麻了”还要卷得飞起的节奏。

营收直逼七百三,利润像坐了火箭般猛蹿两百六十多个百分点,销量也刷新了纪录,这成绩单搁在整个汽车圈,都算得上是学霸级人物。

可吉利掌舵人桂生悦却撂下一句:“时不我待”。

这“待”不得的,究竟是啥?

这事儿还得从吉利这次的“乾坤大挪移”说起。

五月初,吉利扔出一枚重磅炸弹,宣布要鲸吞极氪的全部股份,直接把极氪给“收编”了。

要知道,极氪才刚在二月把领克给“包圆”了,撺掇起一个极氪科技集团。

满打满算也就三个月,吉利又要跟极氪“合体双修”。

这速度,简直比光速还快。

有人可能会跳出来说,珠联璧合,锦上添花啊!

资源整合,降本增效,没毛病。

但剧情真这么简单吗?

掰开揉碎了想想,吉利、领克、极氪,本身就是“一家亲”。

现在又整出个“一个吉利”战略,左手倒右手,图个啥?

桂生悦给出的说辞是,智能电动车这池子水太浑了,竞争到了白热化的阶段,留给车企“试错”的窗口期已经关闭。

吉利一季度营收创新高,合并背后为何“时不我待”?-有驾

说白了,就是怕被拍死在沙滩上。

但这番话听着,总觉得有点“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味道。

细品一下,谁会嫌钱咬手?

吉利家底殷实,但也架不住压力山大。

比亚迪、特斯拉这些狠,哪个是好惹的?

特别是在新能源这块兵家必争之地,你不玩命往前冲,分分钟就被后来者居上。

吉利内部估计也有些梗阻。

比方说,各自为战,效率堪忧。

桂生悦也坦承,吉利和极氪毕竟是两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很多拍板都要经过董事会甚至股东大会过堂,流程冗长,效率大打折扣。

这就像一大家子,儿子、女儿各管一摊,遇到大事儿,还得开家庭会议,七嘴八舌,耽误正事儿。

更扎心的是,员工的“饭碗”问题也可能横生枝节。

两家公司各有各的激励机制,员工为了替自己公司多分一杯羹,难免出现内耗,拖慢整合的步伐。

这就像亲兄弟明算账,为了争家产,闹得鸡飞狗跳,最后伤了感情。

所以,吉利这次的整合,与其说是为了“大杀四方”,倒不如说是为了“苟且偷生”。

毕竟,在腥风血雨的市场搏杀中,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吉利一季度营收创新高,合并背后为何“时不我待”?-有驾

不过,吉利的痛点也不仅仅是内部整合。

桂生悦还点出了两个软肋:出口这块反应慢半拍,营销和服务这块还差点火候。

在出口这块,吉利的产品配置几乎是原封不动地从国内搬到海外,没能因地制宜。

这就好比把麻辣火锅直接端到北极,人家压根没法下筷子。

极氪在海外混得风生水起,但面向大众市场的吉利新能源,由于产品线单一,缺乏本土化改造,竞争力打了折扣。

再说说营销和服务。

现在大家买电动车,不光看性能,更看重的是“伺候”得怎么样。

你充电桩够不够密集?

售后服务到不到位?

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

淦家阅表示,品牌“联姻”后,平台架构、资源调配会更加顺畅,有助于消除品牌林立和内部资源浪费。

听着很诱人,但具体实施起来,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幺蛾子”。

毕竟,整合不是简单的“1+1=2”,弄不好会适得其反。

吉利想要打造极氪、领克、银河、中国星四大品牌组成的生态圈,这个蓝图很宏伟,但需要时间和耐心来打磨。

在智能电动汽车这场马拉松中,吉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跋涉。

所以说,吉利一季度营收喜创新高,却反手加速“联姻”,这背后既有对市场竞争的如履薄冰,也有对自身短板的深刻自省。

“时不我待”固然重要,但也切忌拔苗助长。

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