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动化浪潮席卷全球汽车产业,曾以燃油车统治高端市场的 BBA,却在转型赛道上接连折戟。奥迪取消 2033 年停售燃油车目标,奔驰放弃 2030 年全面电动化计划,宝马对燃油车退出持谨慎态度。这场耗时数年、耗资千亿的电动化豪赌宣告失败,而在 BBA 狼狈退场的背后,谁正悄然收割市场红利,成为最大赢家?
一、巨额亏损与政策遇冷,BBA 电动化败局已定
BBA 的电动化之路,从一开始就布满荆棘。过去几年,三家巨头在电动化领域投入堪称天文数字:奥迪计划 2025 年推出 20 款纯电动车,奔驰立下 “2039 年实现碳中和” 的军令状,宝马更是将电动化投资额提升至 300 亿欧元。然而,市场反馈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2024 年,奥迪全球电动车销量仅 16.4 万辆,占总销量不足 10%;奔驰 EQ 系列因技术滞后被迫大幅降价;宝马 i 系列在华市场份额不足 3%。
在利润层面,欧洲车企电动化业务普遍深陷亏损泥潭。大众 ID 系列单车利润不足 1000 欧元,福特电动车业务 2025 年第一季度亏损 8.49 亿美元。动力电池成本居高不下,占电动车成本的 40%-60%,而 BBA 大多缺乏电池自供能力。以奥迪 Q4 e-tron 为例,其电池包采购成本高达 1.8 万欧元,是同级别燃油车发动机成本的 3 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电池产业链,将单车成本压缩至行业平均的 70%,2024 年净利润激增 400%。巨大的成本差距,让 BBA 在价格战中毫无还手之力。
政策风向的突变,也加速了 BBA 电动化败局。欧盟原本坚定的 2035 年禁售燃油车法案,在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游说下,修改为 “允许合成燃料内燃机继续销售”;英国将禁燃令推迟至 2035 年,法国对混合动力车放宽限制。曾经推动 BBA 电动化转型的政策推力,如今已荡然无存。同时,欧洲电动化早期高度依赖的补贴政策纷纷退坡,英国早早取消补贴,德国 2023 年因预算不足提前结束个人纯电动汽车补贴。补贴缺失、充电基建滞后、消费者接受度不足,三座大山彻底压垮了 BBA 的电动化野心。
二、燃油车仍是利润支柱,转型分散精力加速溃败
尽管电动化投入巨大,但燃油车依旧是 BBA 的利润 “生命线”。2024 年,奥迪 170 万辆总销量中,燃油车占比超 90%,即便降价 15%-20% 维持份额,单车毛利率仍达 18%,远高于电动车业务的 - 5%。奔驰 C 级、宝马 3 系等经典燃油车型,在产品周期末端仍能贡献稳定现金流。然而,电动化转型分散了 BBA 的研发精力,导致燃油车更新迭代停滞。奥迪燃油车因缺乏竞争力,2024 年全球销量同比下降 11.8%。在电动化与燃油车双线作战中,BBA 顾此失彼,加速了自身的溃败。
三、中国车企与丰田:闷声发财的最大赢家
BBA 电动化折戟,让中国车企与丰田成为最大受益者。在电动化浪潮中,中国车企凭借提前布局与产业链优势,已从追赶者逆袭为规则制定者。2022 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全球份额超 63%;2024 年提升至 70.4%。如今,中国车企不仅在国内市场挤压 BBA 份额,还大举进军海外。BBA 为追赶技术差距,纷纷与中国企业展开合作:奥迪与上汽成立合资公司,采用中国特供智能数字平台;奔驰与 Momenta 合作开发 L3 级自动驾驶;宝马与宁德时代、大疆卓驭达成电池与智驾协议。这些合作,正是中国车企技术实力的最好证明。
丰田则凭借 “保守” 策略笑到了最后。当其他车企激进投入电动化时,丰田始终对氢能汽车情有独钟,在电动化推进上较为克制。这一策略使其成功避开巨额亏损,得以继续保持盈利。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的 2025 财年,丰田汽车净利润合人民币 2364 亿元,相当于比亚迪、上汽、长安、广汽、吉利、长城、北汽 7 大上市车企利润总和的三倍。丰田用事实证明,在技术路线选择上,保守未必不是一种智慧。
BBA 的电动化折戟,不仅是三家巨头的失败,更是传统汽车工业体系与新兴电动智能时代碰撞的缩影。在这场变革中,中国车企与丰田抓住机遇,成为最大赢家。未来,BBA 若想重回巅峰,必须重新审视自身战略,找到电动化与燃油车之间的平衡。但面对来势汹汹的中国车企与稳扎稳打的丰田,BBA 的翻盘之路,注定充满挑战。那么你认为 BBA 未来究竟能否突破重重困境,在电动化赛道上实现逆袭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