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新车设计观察:为何总在细节上留有遗憾?

#美女#

奇瑞的平衡难题 技术长板与用户短板的博弈

每次奇瑞发布新车,总让人心情复杂。就像看着一个天赋异禀的学生,每次考试都卡在89分。你说他不行吗?他明明掌握着最难的知识点。你说他优秀吗?那缺失的最后一分总让人扼腕。

这份复杂情绪,在奇瑞ET5和风云T11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ET5的造型确实惊艳。流畅的线条,精致的细节,完全能跻身当前电动车设计第一梯队。但当你拉开车门坐进驾驶舱,会隐约感觉哪里不对——横向空间比同级车型窄了几公分。就是这几公分,让本该宽敞的体验打了折扣。

这不仅仅是几公分的差距,而是产品思维的微妙偏差。

奇瑞新车设计观察:为何总在细节上留有遗憾?-有驾

再看风云T11。两驱版零百加速9秒多的数据,在2024年的电动车市场显得格外扎眼。消费者不禁要问:是技术达不到吗?显然不是。奇瑞的鲲鹏动力系统早已证明了自己的实力。那为什么要在走量车型上保留这样的性能短板?

产品定义上的保守,往往比技术落后更致命。

这种“就差一口气”的现象,在奇瑞历史上反复出现。从早期的瑞虎系列到如今的风云家族,总能找到类似的设计决策。究其根源,或许与奇瑞“技术宅”的企业基因有关。

奇瑞确实是个技术派。底盘调校、发动机研发、变速箱匹配,这些硬核技术领域都颇有建树。J.D. Power三项研究自主品牌第一的成绩就是明证。但在“如何让用户爽”这个课题上,奇瑞似乎总是慢半拍。

技术思维与用户思维之间,存在着一道看不见的鸿沟。

奇瑞新车设计观察:为何总在细节上留有遗憾?-有驾

技术思维追求的是参数最优解,用户思维追求的是体验最优解。两者本不矛盾,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平衡就成了艺术。奇瑞显然更擅长前者——这也是为什么它的车总是“好开”,但未必“好用”。

这种偏差在市场竞争不激烈时或许无伤大雅。但在今天这个内卷到极致的市场,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成败。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三大件可靠”,他们想要的是全方位的愉悦体验。

从制造汽车到创造体验,是传统车企必须完成的跨越。

值得玩味的是,奇瑞在海外市场的成功,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其产品基础的扎实。连续22年自主品牌出口第一的成绩绝非偶然。但海外市场的成功经验,能否反哺国内市场?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奇瑞新车设计观察:为何总在细节上留有遗憾?-有驾

或许,奇瑞需要一场彻底的“用户觉醒”。不是简单地在APP上收集意见,而是从根本上重构产品决策流程。让用户的声音真正穿透层层审批,直达产品定义的源头。

造好车与造对车,是两门不同的功课。

奇瑞已经证明了它能造好车。现在,它需要证明自己能造对车——对得上用户期待,对得上市场脉搏,对得上时代变迁。

这份期待,源于我们对自主品牌的真挚祝愿。毕竟,在电动化这条全新赛道上,每个有实力的选手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奇瑞新车设计观察:为何总在细节上留有遗憾?-有驾

奇瑞,你的技术底子那么好,别让那“最后一公里”成为永远的距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