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大连汽车站,当第一班前往保定的长途客车缓缓驶出站台,车轮碾过路面的平稳声响背后,是无数看不见的 “居安思危” 在默默守护。这条贯穿辽冀两省的长途线路,全程逾千公里,横跨渤海湾畔到华北平原,既是两地人员往来的重要纽带,也是考验客运安全的试金石。在看似常态化的运营中,“居安思危” 四个字早已融入每一个环节,成为保障旅途平安的核心密码。
长途客运的安全根基,始于对风险的前置预判。大连交运集团的调度室里,实时更新的天气雷达图、路况预警信息与车辆运行数据交织成网。每一辆发往保定的客车出发前,除了常规的轮胎气压、制动系统检测,维修人员还会重点排查高寒天气可能引发的油路故障,以及长途行驶易磨损的零部件。“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隐患,也要用百分之百的细致去消除。” 维修班长的话,道出了客运行业 “居安思危” 的职业自觉。这种未雨绸缪,让车辆在跨越渤海湾的寒风、穿越太行山余脉的弯道时,始终保持最佳状态。
对于驾乘人员而言,“居安思危” 是刻在骨子里的职业素养。驾驶员需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核与定期培训,不仅要熟练应对复杂路况,更要具备预判风险的能力 —— 看到前方货车频繁变道,便提前减速保持安全距离;察觉乘客携带可疑物品,便耐心询问核实情况。乘务员的工作同样暗藏 “危机意识”,发车前的安全演示绝非形式,系安全带的提醒、应急出口的指引,每一个细节都在为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筑牢防线。曾有驾驶员在行驶途中发现发动机异常升温,凭借多年经验果断停靠服务区检修,避免了一场可能因线路老化引发的火灾,正是这种 “时时放心不下” 的警惕性,守护了全车乘客的安全。
旅客的安全意识,更是长途出行中不可或缺的 “防线”。随着交通网络的完善,部分旅客对长途客车的安全重视有所松懈,随意更换座位、携带危险品上车等行为偶有发生。殊不知,长途旅行中的每一个疏忽,都可能成为安全隐患的导火索。主动配合安检、规范使用安全带、不干扰驾驶员操作,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实则是 “居安思危” 意识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当全车人都紧绷安全这根弦,才能形成上下联动的安全防护网,让千里旅途真正平安无忧。
从车站的精细化管理,到驾乘人员的专业坚守,再到旅客的自觉配合,大连到保定的长途客运线路,处处彰显着 “居安思危” 的智慧与担当。长途客运没有绝对的安全,只有永远的警惕。唯有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态,将风险预判在前、防范在先,才能在千变万化的路况与环境中,守住安全底线,让每一趟旅程都成为放心之旅。这不仅是客运行业的责任所在,更是对每一位出行者生命安全的郑重承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