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蔚来ES8车主发现,他两年前花57万买的车,现在租电版加上补贴不到30万就能开回家。 这种“对折卖”的现象并非个例,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度价格重构。 固态电池和L3级自动驾驶技术的突破,成为推动第二波降价潮的隐形推手。
2025年1-7月乘用车均价已降至17.1万元,新势力品牌均价更从27.1万元跌至24万元。 而奔驰、比亚迪等企业已明确固态电池2027-2028年量产时间表,L3级自动驾驶车型名单也于近期获批。技术迭代的速度正远超消费者预期,车企清理库存、技术下放的压力已直接反映在价格标签上。
2025年夏天的汽车市场,降价成为主旋律。 比亚迪启动“飓风行动”,王朝系列车型最高直降2.8万元,海洋系列部分车型降幅达3.5万元。 特斯拉推出售价约17万元的低配版Model Y,零跑B01将起售价压至9万元以下。
这轮降价背后,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是关键驱动力。 目前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在每千克200-300瓦时,而固态电池实验室数据已突破每千克400瓦时。 蔚来ET7搭载的半固态电池实测续航达到1044公里,宁德时代目标在2027年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600公里”。
车企纷纷卡位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丰田计划2026年小批量试产固态电池,2030年后大规模生产;宁德时代预计2027年实现小规模量产;比亚迪规划2027年启动批量示范装车。 梅赛德斯-奔驰已开启固态电池路测,能量密度达450瓦时/千克。
L3级自动驾驶的落地同样影响价格体系,工信部首批L3试点名单包括问界M9、智界S7 Ultra版、比亚迪仰望系列等高端车型。 这些车型普遍售价在40万元以上,因需搭载激光雷达、高精度定位系统等昂贵硬件。
政策与成本的双重压力制约着降价空间,工信部明确反对“低于成本卖车”的恶性竞争,而碳酸锂价格在2025年单月上涨15%,从每吨18万元飙升至20.7万元。 比亚迪通过刀片电池5.0版本将电池成本降低18%,碳化硅芯片短缺导致高端智驾车型售价上涨5000-8000元。
市场呈现“高端固本、中端抢量、低端卡位”的格局,三四线城市新能源车渗透率从2023年的18%攀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32%,增程式电动车成为下沉市场首选。 零跑C11增程版纯电续航210公里,综合续航1190公里,售价15.58万元。
行业利润率持续走低,2025年前4个月,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跌至4.1%,同比下滑5.1%。 岚图汽车CEO卢放指出,“内卷之下没有赢家”,部分经销商单车利润已跌破千元。 比亚迪汽车业务毛利率为22.31%,蔚来、小鹏等品牌的毛利率仅维持在8%-10%区间。
半固态电池装车导致老款电动车残值率快速下降,宁德时代将电池成本压缩至100美元/kWh,半固态电池成本仅比传统电池高15%。 宝马800V高压平台实现10分钟充电300公里,充电速度逼近燃油车加油效率。
资本市场对固态电池反应狂热,企业提示风险。 上海洗霸等概念股公告称,固态电池业务尚未形成稳定收入,技术迭代存在不确定性。
Z世代群体成为消费主力,他们对车辆需求与传统用户差异显著。 插电混动车型在政策红利下凸显优势,如吉利银河L7插混续航185公里,落地价较同级别燃油车低1.2万元。 2025年1-7月,新能源车均价从2023年的18.4万元降至16.1万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