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高铁南站西广场的晨光中,出差族李先生的一次常规骑行,演变成了一场关乎城市出行治理的“遭遇战”。2025年9月28日早间,他从长沙杉木冲路口扫码解锁哈啰单车,骑行8.5公里至高铁站后,5元基础骑行费之外,因未找到平台要求的“蓝线停车区”,被额外收取20元跨区调度费;二次挪车至黄线区域,又被扣费12元——三笔费用叠加,已远超同路段滴滴专车16元左右的运价。而这一切矛盾的核心,直指高铁站周边“蓝线区域”的集体缺位,更暴露出收费监管与服务责任的双重漏洞。
绿色出行本是国家倡导的减排降耗、优化交通结构的重要方向,共享单车凭借灵活便捷的优势,更应成为接驳公共交通、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补充。但在李先生的遭遇中,“绿色”却与“高价”“不便”强行绑定:1小时骑行的基础费用本在合理范畴,可因停车区域规划失位衍生的双重额外收费,不仅让“绿色出行更经济”的认知落空,更直接消解了市民选择低碳出行的积极性。银川哈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哈啰单车相关运营主体,在长沙高铁南站这一高频中转场景中,既未通过APP提前清晰标注蓝线位置,也未与车站管理方沟通预留合规停放区域,反而将“找车位难”的运营短板,转化为向用户收取4倍于基础费用的“跨区调度费”,这种自立收费项目、转嫁成本的做法,显然背离了共享单车服务公共出行的初衷,更涉嫌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从安全出行与社会治理的维度看,此次事件更折射出城市交通“末梢管理”的明显短板。长沙高铁南站西广场作为对外交通枢纽,每日承载大量中转客流,共享单车的接驳需求客观存在。但现实是,摩托车、自行车混停的黄线区域成为用户“无奈之选”,合规的蓝线区域却“遍寻不见”——这种规划空白,不仅让用户陷入“停即违规、挪车仍扣费”的困境,更可能因车辆无序停放挤占人行通道,埋下行人通行的安全隐患。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本应体现在对“小需求”的精准回应上: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需统筹企业运营需求与公共空间规划,明确共享单车停放区域的设置标准、责任主体与监管机制;而企业也应承担起前置调研、实时反馈的责任,通过数据共享助力政府优化停车布局,而非以“调度费”变相规避自身运营义务。
数据治理的缺失,进一步放大了收费争议的负面影响。李先生首次关锁后,平台既已提示“未在蓝线区域”,却仍持续计时;二次挪车至无蓝线可选的区域,依旧机械扣费——这背后,是平台算法对“合规停车”的单一判定,缺乏对“区域无蓝线”等特殊场景的动态调整能力,更未见数据用于优化服务、反馈治理的实际作用。共享单车的核心竞争力,本应是通过数据感知城市出行需求、辅助公共决策,但若数据仅沦为精准计费、高额扣费的工具,便失去了科技赋能交通治理的价值。理想的模式应是:企业通过用户停车反馈数据,快速定位“蓝线盲区”并同步至交通管理部门,推动停放区域动态增补;管理部门则依据数据制定更精准的规划,让“数据跑路”替代“用户跑腿”,真正实现科技与治理的协同。
绿色出行的推广,从来不是单一企业的“独角戏”,而是政府、企业、用户三方协同的“交响乐”,其中,政府的监管责任与企业的服务责任缺一不可。长沙作为新一线城市,在推进“公交都市”“绿色交通”建设中,更需以此次事件为契机,由市、区两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牵头,不仅要开展共享单车停放区域专项排查,重点解决交通枢纽、商圈等高频场景的蓝线缺位问题,更要针对企业收费项目合理性、透明度开展监管核查——为何“跨区调度费”能高达基础费用的4倍?收费标准是否经过备案公示?用户遭遇“无蓝线可停仍扣费”时,是否有便捷的申诉与退费通道?这些问题的答案,直接关系到收费监管是否到位,更关系到市民对绿色出行的信任度。
对于哈啰自行车运营方而言,当务之急不仅是退还李先生的不合理收费,更需重新审视自身收费体系的合规性,对长沙高铁南站周边的停放区域进行全面梳理,通过APP弹窗、语音提示等方式提供清晰指引;而长沙市、天心区、雨花区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更应履行监管职责,对企业自立收费项目、高频场景蓝线缺位等问题开展调查,明确责任、督促整改,切实保护市民的出行权益。
城市的温度,藏在每一次顺畅的骑行里,藏在每一个不难找的停车区里,更藏在“绿色出行有保障、收费透明无套路”的安心感里。唯有打破“企业运营不管规划、政府规划不问需求、监管缺位不问收费”的壁垒,让数据赋能治理、让监管守住底线、让企业扛起责任,才能让共享单车真正成为绿色出行的“助推器”,而非市民出行的“绊脚石”。(姜志雄)
全部评论 (0)